若將十二正經比作河流之水,則奇經八脈如湖庫,既可蓄積十二正經之氣血精,又可作為統攝、調節氣血的重要功能。 十二奇經八脈有8個穴位,可與奇經八脈通暢,起到強化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連結的作用。 八個穴位被稱為交會穴八脈。
內關穴公孫穴
中醫認為,人體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反酸、燒心、脾胃不和或暈車、暈船、惡心嘔吐等問題。 古時候的中醫把食道、脾胃統稱為胃,用橫膈把胃分為膈上和膈下。 八治療膈上和膈下的問題是脈交會穴中的內關穴與公孫穴。
1、膈上-內關穴
八內關穴是指治療經脈交會穴上的穴位,是治療膈上問題的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與陰維脈相通,交匯于胸隔之上,對調節胸部自主神經系統有很好的幫助。 尤其是暈車暈船、惡心、嘔吐、反酸、燒心等癥狀時,要進行內關穴按摩,以減輕癥狀,解決問題。
內關穴位置:手腕緊握,腕橫紋中央向下三指寬的腱凹陷處。
按揉方法:用指揉法,用手指點按內關穴,當有酸脹感感覺感覺的時候,再往外按壓內關穴,直至癥狀得到緩解。
提示:在突發暈車的情況下,如果是突然頭暈,要對內關穴進行強刺激,要防止暈車,要避免暈車,可在坐車前半小時,輕輕點揉內關穴。
訣竅:取五分錢硬幣大小、厚薄的姜片,用牙簽戳幾眼,敷在內關穴上,再蓋紗布或保鮮膜,在坐車坐船前半小時做可以有效緩解暈車暈船癥狀。
2、膈下-公孫穴
八治療膈下問題的穴位是指在脈交會穴上的足太陰脾經上穴位,足太陰脾經與沖脈并排在下腹部,對消化、化氣血都有幫助。 在出現胃脹、胃痛等脾胃不和的情況下,可以揉公孫穴進行調理。
它的位置:足大趾內骨頭的頂部,沿著骨頭內側向上推,推到一個感覺被阻擋的地方,叫做一個公孫穴。
按摩法:大拇指直立,將骨頭內側按壓,有酸脹感后按住,直至癥狀得到緩解;如有穴位貼,貼在公孫穴上4-8個小時,期間再結合按揉,可增強效果。
內關穴和公孫穴都是用來治療胃部不同部位的問題,有些人很難分辨自己的癥狀是膈上的還是膈下的,因此專家建議上下穴位搭配使用,作用疊加。
后溪穴申脈
疼痛通常發生在頸肩腰背,這種疼痛與肌肉緊密相關。 他告訴我們,肌肉分為斜向肌和縱肌兩種,斜向肌一般是淺部肌,縱向肌主要是深層肌。 八交會穴中的后溪穴和申脈穴,分別定位于肌肉深層肌肉和肌群。
1、皮膚肌-后溪穴
假如人們不能很輕松的左右搖動頭部,說明淺部肌肉已出現損傷。 這個時候應選擇按壓在手部小腸經上、脈氣和督脈相通的后溪穴。
后溪的位置:手握拳時,拇指根部有一條很深的皺褶,其末端為后溪穴。
揉搓法:
①疼痛有哪一種不適就按揉哪邊手的后溪穴,如頭不能向右轉動,就按揉右手上的后溪穴。
②按壓時,大拇指豎起,使勁掐住后溪穴,掐到第五掌骨的肌底,將骨頭方向揉捏,有竄通感后,繼續按揉并慢慢地活動肩背部,以減輕淺層肌肉疼痛。
③如在按壓后溪穴時有旁人幫你按摩肩頸部位或熱敷,使肌肉放松,效果會更好。
功效:能幫助治療頭項痛、腰背疼痛、手指攣痛、肘臂抽筋等問題。
2、深部肌-申脈
若人頭無法前后仰,說明深層肌肉有損傷,應選擇足陽膀胱經上,脈氣與陽蹺脈相連的申脈穴。
專家提醒,低著頭走路玩手機是現在普遍現象,如果長時間低頭,肌肉就會受損,腰病發作的程度會越來越嚴重。
足外踝下緣下約0.5寸凹陷處為申脈穴,屬于申脈穴。
按摩法:拇指指尖豎起,點揉申脈穴,有酸痛脹感覺后在穴位上輕輕點揉穴位,使癥狀得到緩解,然后用穴位按摩,然后再按穴位按摩。
小貼士:在急性發病時,點揉三至五分鐘后癥狀就會減輕。
如果身體部位有疼痛,我們就不能判斷是淺部肌肉還是深層肌肉有問題,因此專家建議,可以同時按揉后溪穴和申脈穴,里外搭配,以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