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文化 傳說,蟹黃湯包在三國時就有制作。三國后期,諸葛亮病重時,想到先主劉備在東吳招親以后不久,托故離開了東吳,孫尚香被孫權強行留住在娘家。后來,孫、劉各自稱帝,雙方交戰,劉備兵敗,病死于白帝城。孫夫人聞訊,思念夫妻情義,痛不欲生,登上北固山凌云亭,望西遙祭,投江自盡。諸葛亮由于忙于出征,未能顧上祭靈,趁現在還在世,便派人去東吳祭奠,了卻心愿。葛亮就召喚跟隨劉備去東吳的尉役吳老頭,要其去東吳祭奠孫夫人,吳老頭問帶什么物品去祭奠,諸葛亮說用肉饅頭祭奠。吳老頭一聽,知道這是昔日丞相在渡瀘水時,不殺生靈,而用面團包肉代替人頭的祭品。吳老頭聽了吩咐,告別丞相,乘船來到東吳京口,裹告地方官說是來祭奠孫夫人的。知府一聽,不敢怠慢,將吳老頭安排在驛館住下。住下后,吳老頭就找來面粉和和,用刀將豬肉斬斬碎與作料調好。又想到夫人在世時,最喜歡吃螃蟹,又弄了一些蟹煮熟,剝出蟹黃、蟹肉放在豬肉餡中攪拌做餡心。第二天,一些地方官員和隨從跟吳老頭一起祭奠。到了北固山江邊后,吳老頭叫人擺好香案,點燃香、燭,棒上四十九只肉饅頭,掏出丞相寫就的祭文宣讀。大家一看鼓鼓的道道花紋的肉饅頭,不知是什么玩藝。只見吳老頭在讀罷祭文后,就將這些玩藝拋入江中。祭奠完畢后,大家問吳老頭。剛才拋下江中去的是什么?吳老頭笑笑,故弄玄虛地說,這是孫夫人在世時最喜愛吃的食物,是“蟹黃湯包。”吳老頭掉了幾顆牙,說話有點不關風,眾人把“燙”字聽成個“湯”字,也就隨聲附和說這是“蟹黃湯包”。蟹黃湯包是南京六合龍袍的美食一絕,龍袍蟹黃湯包已有近兩百年歷史,相傳曾為朝廷貢品。其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間。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逢經龍袍,品嘗了鄉民們特地為其制作的以蟹黃蟹肉等為餡的包子以后,龍顏大悅,連聲贊美“好吃、好吃”,鄉民們也受寵若驚,便稱此種包子為“乾隆湯包”。清朝末年,南京六合的陶戟師傅創辦了“太平春飯館”,繼承了乾隆湯包傳統工藝并對包餡進行了再加工,佐以多種配料,使湯包味道更佳且更名為“蟹黃湯包”。開展經營,1930年代,陶戟將此藝傳至秦有發、易春炳、沈老二繼續經營,深得食客好評,譽滿鄉里。1960年代,南京秦有發傳人周玉春接手“老鴻園”,將蟹黃湯包工藝傳承并發展起來。進入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為我鎮湯包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環境,“六八酒家”、“長江大酒店”等餐館應運而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2004年,在南京市餐飲商會的關心支持下,成立了由24家湯包店組成的“南京餐飲商會龍袍蟹黃湯包分會”,從而使得龍袍蟹黃湯包業做大做強,盛況空前,享譽海內外。
二、方法 1/3 蟹黃湯包的皮很脆弱,一定要小心提起來,當然,用調羹也是可以的,經常吃的人會很熟練的用筷子夾住包子的兩邊,高手才這樣做。 2/3 蟹黃湯包都是剛出爐就端上桌了,所以很燙,要要出一個口,把里面的湯汁吹的差不多才能吃,不然燙著舌頭可就沒口福了··· 3/3 不僅湯汁燙,餡也燙,所以吃的時候不要著急。
注意事項 吃湯包不能多吃,尤其是女孩子,蟹黃可是涼性的 吃蟹黃湯包切記不可以可冰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