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結節骨骺炎
又稱脛骨結節骨軟骨病,脛骨結節骨軟骨炎,脛骨結節骨骺無菌性壞死。從多種病因學的命名來看,對其發病原因,病理實質認識不統一,國外文獻多稱Osgood-Schlatter病,是1903年由Osgood和Schlatter分別同期報告。
臨床表現
好發于11~15歲的孩子,男孩多于女孩。多在參加劇烈運動或長期的過量膝關節運動后產生局部不適。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膝關節下方有明顯凸起,感覺酸痛。跑步、跳躍、蹲跪、上下臺階時癥狀更重,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跛行。
病因
雖然本病叫骨骺炎,但本病并不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骨骺是成長期骨骼發育中心,而脛骨結節骨骺位于脛骨近端前側,股四頭肌髕腱附著點。在劇烈運動或過量的活動后,特別是反復過量的膝關節運動,脛骨結節骨骺在髕腱的牽拉下發生急性或反復慢性損傷,如此反復,使脛骨結節撕脫性骨折,骨骺血供受到影響,股四頭肌附著點腱炎癥,同時又伴有新生骨形成,從而導致本病的產生。
保守治療:
本病可自愈,大部分脛骨結節骨軟骨炎患者僅需保守治療或不需治療,在18歲后脛骨結節與脛骨上端骨化后,癥狀就會自行消失,但是局部隆起不會改變。18歲以前,只要減少膝關節劇烈活動癥狀也可自行緩解。有明顯疼痛的,可以輔以理療、外用藥物或膝關節短期制動,然后再慢慢恢復膝關節屈伸,進行恢復性功能活動,促進局部恢復。但是,局部膝關節劇烈活動,一般要癥狀完全消失、影像學檢查明顯好轉可逐漸增加運動量,而且注意恢復中局部的情況,一旦有疼痛等出現,馬上減少運動量。一般無需服用止痛劑,而且不建議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因為注入皮下不會有效果,而骨骺又難以注入。另外,因為本病是無菌性炎癥,使用抗菌素是無效的。
也可用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固定制動3~6周,允許下肢負重,但對那些疼痛劇烈者應臥床休息或拄拐以減輕對結節部的應力,石膏固定或限制膝關節屈曲時間不能少于5周,4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癥狀通常可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