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竹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別名:眉本,眉頭,員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穴,員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頰車穴,屬于足陽明胃經穴位圖,別名:曲牙,機關,鬼床,牙車。
外關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穴,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
魚際穴,經穴名。屬手太陰肺經穴,出《靈樞。本輸》。滎(火)穴。
商陽穴,經穴名。屬手陽明大腸經。出《靈樞。本輸》。井(金)穴。別名:絕陽穴、而明穴。
陽池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別名:別陽。
大橫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陰維之會。別名:腎氣穴、人橫穴。
少海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陰心經。合(水)穴。別名:曲節穴。
大敦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井(木)穴。肝經井穴。別名:水泉穴,大訓穴,大順穴。
至陰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井(金)穴。
命門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液。擊中后,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別名:屬累穴,精宮穴。
腎俞穴,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腎之背俞穴。別名:高蓋。
由各趾趾縫端凹處之四個點組合而成,二足共八點。位于足背各趾縫端凹陷中。
“八髎在腰髎之間”。具體部位相當于骶骨上的四對骶后孔。左右共八穴
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次髎,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中空。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骶區,正對第2骶后孔中。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后支處,為第2骶神經后支通過處。
大包穴的位置:位于腋窩下6寸(乳頭平行處)
大腸俞,經穴名。出自《脈經》。別名裂結俞。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脊柱區,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大赫,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陰維、陰關。屬足少陰腎經。位于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有腹壁下動...
大巨。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腋門。屬足陽明胃經。位于下腹部,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大迎,經穴名。出自《素問·氣穴論》。別名髓孔。屬足陽明胃經。位于面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的前緣凹陷中,面動脈搏動處
大鐘,經穴名。出自《靈樞·經脈》。屬足少陰腎經。位于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的跟骨內側支,及腔后動脈跟內側支...
大椎,經穴名。出自《素問·骨空論》。別名百勞、上杼、大椎骨。屬督脈。位于脊柱區,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膽俞,經穴名。出自《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脊柱區,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地倉,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會維、胃維。屬足陽明胃經。位于面部,口角旁開0.4寸(指寸)
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二間,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間谷。屬手陽明大腸經。位于手指,第2掌指關節燒側遠端赤白肉際處
肺俞,經穴名。出自《靈樞·背腧》。別名肩中外俞、肺念。屬足太陽膀胱經
風府,經穴名。出自《素問·氣府論》。別名本穴、鬼穴。屬督脈。位于頸后區,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跗陽,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外陽、陽蹻。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蹻之郄穴。位于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