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兔,經穴名。出自《靈樞·經脈》。別名外溝、外丘。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在股前區,髕底上6寸,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
扶突,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水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于胸鎖乳突肌區,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前、后緣中間
復溜,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伏白、昌陽、外命。屬足少陰腎經。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
肝俞,經穴名。出自《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柱區,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
膈俞,經穴名。出自《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脊柱區,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關,喻出入的要道。本穴為手少陽之井穴,為手厥陰脈與手少陽脈傳注的沖要部位,且在少沖、中沖之間,故而得名
歸,還也;來,返也,有恢復和復原之意。穴主男子睪丸上縮,女子子宮脫出諸癥,刺本穴可使復原而愈,故以為名
肓俞穴歸屬足少陰腎經,位于臍中旁開0.5寸
極,高、極致的意思;水之始出曰泉,心經經穴中,極泉位置最高,心主血脈,手少陰心經起于極泉,喻手少陰脈氣由此如泉中之水急流而出,故名極泉
脊中,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神宗、脊俞、脊柱。屬督脈。位于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夾脊穴屬經外奇穴,棘突下兩側,旁開0.5寸
肩井,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別名肩解、膊井。位于肩胛區,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
髎,骨空處也。穴當肩關節部骨隙處,故名肩髎
交信,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陰蹻。屬足少陰腎經。陰蹺脈之郄穴。位于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解溪,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解谷、草鞋帶。屬足陽明胃經。位于踝區,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母)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筋縮,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筋束。屬督脈。位于脊柱區,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京骨,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跖區,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經渠,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手太陰肺經。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寸,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
孔最,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陰肺經。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7寸,尺澤與太淵連線上
昆侖(昆侖二穴),組合穴名。由昆侖穴、內昆侖二穴組合而成。昆侖穴位于外踝與跟腱之間四陷中。內昆侖位于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闌尾穴屬經外奇穴,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厲兌,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位于足趾,第2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后方0.1寸(指寸)
梁丘,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跨骨。屬足陽明胃經。位于股前區,髕底上2寸,股外側肌與股直肌肌腱之間
靈臺,經穴名。出自《素問·氣府論》。別名肺底。屬督脈。位于脊柱區,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靈墟,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位于胸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顱息,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位于頭部,從頭維至曲鬢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鬢發弧度相應)的中點處
內庭,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內廷。屬足陽明胃經。位于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脾臟的濕熱之氣,借由此處向膀胱經疏散,故名脾俞穴。脾俞穴為脾之背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開1.5寸處
牽正二穴,組合穴名。由牽正穴和中牽正二穴組成。牽正穴位于耳垂前方0.5寸,與耳垂中點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