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發癥白內障癥狀診斷
一、癥狀:
1.與眼前節疾病有關的并發性白內障:
1)虹膜睫狀體炎是引起并發性白內障的最常見原因。
典型混濁可以發生在晶狀體后極部,也常見于前部瞳孔后粘連附近。病變進展緩慢,如局部炎癥得以控制,混濁可長期穩定而不發展。在反復發作的慢性病例,除廣泛瞳孔后粘連外,常合并晶狀體囊膜增厚或皺褶,有時在瞳孔區形成纖維血管膜,與晶狀體前囊膜緊密粘連,此時難以觀察晶狀體的實際情況。如瞳孔區僅僅形成纖維膜而缺少血管成分,則晶狀體混濁程度一般較輕。隨病程進展,混濁程度和范圍不斷加重和擴大,最終累及整個晶狀體。在進展過程中,晶狀體內或囊膜可出現結晶狀物質或鈣質沉著,晚期則可出現晶狀體皺縮,甚至鈣化。
2)Fuchs虹膜異色癥(heterochromic)的特征性改變是虹膜異色或萎縮,
慢性持久性的虹膜睫狀體炎,大約70%病例發生白內障。睫狀體炎表現為前房內可見閃輝,角膜后有大的白色羊脂樣(mutton fat)沉淀物。晶狀體混濁進展緩慢,主要累及后部皮質,晚期則使整個晶狀體混濁。盡管病程冗長,但始終不伴虹膜后粘連。
3)青光眼斑(glaucomatous flecks)出現在急性青光眼發作之后,
片狀混濁位于前囊膜下透明區表層。數天之后片狀混濁破碎分離而形成泡沫狀,稱為青光眼斑。組織學證實這一病變實際代表了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受損。混濁可隨修復過程逐漸被部分吸收或被新纖維擠向深層。從白內障臨床治療角度來講,青光眼斑不具有實際意義,僅是提供曾有過青光眼急性發作的證據。
2.與眼后節疾病有關的并發性白內障:
1)后囊膜下混濁可以合并于任何類型的后葡萄膜炎。
白內障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眼部病變的進展過程。典型的并發性白內障以后極部囊膜下開始,混濁呈小顆粒狀和囊泡狀,密集成簇,形成類似蜂窩形態的疏松結構,伴隨著眼部病變遲緩的慢性進展過程,這種混濁變化可長期局限于后極部。混濁在軸區向皮質深部發展的同時,沿晶狀體纖維向赤道部作輻射方向擴展,其結果形成典型的玫瑰花形、圓盤狀或星形混濁形態。此時進行裂隙燈檢查可發現完全透明的前皮質、晶狀體核及大部分后部皮質,同混濁的層次間有鮮明的界限。混濁呈淡黃色、灰黃色,或多彩樣反光,蜂窩狀疏松結構及不規則的星形分布,構成了并發性白內障特有的形態特征。
2)變性性疾病,
如高度近視、視網膜營養不良、視網膜脫離、絕對期青光眼以及眼內腫瘤等,也是并發性白內障發生的常見原因。這些原因引起的并發性白內障,其形態學特點與上面所描述的基本一致,惟其病程可能更長。無脈癥(pulseless disease)患者,由于主動脈分支阻塞或全身動脈炎而引起眼部長期缺血,除全身癥狀外,眼部檢查可發現視網膜動靜脈交通,白內障則表現為晶狀體后囊膜下混濁,隨病變發展白內障可以迅速成熟。血栓性血管炎(thromboangiitis)主要以深部血管或四肢末端血管炎癥、血栓形成和血管閉塞為主要特點,白內障以晶狀體后囊膜下混濁為主,病變發展迅速。由于眼部缺血,一旦摘除白內障易導致眼球萎縮。某些眼后部手術,比如鞏膜環扎術后可以引起眼前部缺血性壞死,作為并發情況發生晶狀體混濁并不少見。而玻璃體切割術后充填惰性氣體或硅油,更易導致并發性白內障的發生。
3)綜上所述并發性白內障的臨床表現有以下特點:
①有原發病的特點改變,病變多為單眼,也可為雙眼。
②眼前節病變導致的表現為局限性囊下混濁的白內障。
③眼后部疾病導致的表現為晶狀體后極部囊膜與后囊下皮質一層顆粒狀灰黃色混濁,并出現少數水泡,可局限于軸心部,以后逐漸向周圍擴張,最終形成放射狀菊花樣混濁。
④隨著混濁加重可出現晶狀體鈣化,晶狀體囊膜變厚,有白色沉淀。
⑤高度近視和視網膜脫離所致者,多為核性白內障。
4)診斷可根據晶狀體混濁的兩個特征:
其一早期混濁有彩色反光。其二,混濁與周圍皮層界限不清楚。此外,眼部全面檢查或根據眼病史,可發現眼部其他異常,如陳舊的葡萄膜炎、角膜病變等,也同樣是重要的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