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類風濕關節檢查
1.血清及細胞學檢查
(1)自身抗體:
①類風濕因子(RF),RF(r)陽性率為60%~70%;②抗核周因子(APF)其陽性率48.6%~86%;③抗角蛋白抗體的陽性率為60%~73%,可見于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④抗Sa抗體,可見42.7%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破壞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該抗體的陽性率達68.4%,其診斷的特異性為78%~97%。
(2)類風濕關節炎相關核抗原(rheumatoid anihritis associated nuclean artigen,RANA):
為一種酸性核蛋白,4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RANA抗體滴度達1∶128。
(3)Ⅲ型膠原抗體:
抗體可能在引發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中發揮作用,可作為有助于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及對研究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及治療很有意義。
(4)其他自身抗體、補體和免疫復合物: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補體水平隨病情變化而波動,無關節外病變及非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之總補體,C3、C4水平多正常甚至略高。
2.急性時相反應物指標
(1)C反應蛋白:
C反應蛋白與病情活動指數有關,晨僵時間、握力、關節疼痛及腫脹指數,病情緩解時,C反應蛋白下降,反之則上升。
(2)血沉增快:
病情加重則血沉升高。
(3)其他:
β2微球蛋白,轉鐵蛋白,血漿銅藍蛋白,αl-抗胰蛋白酶及抗糜蛋白酶升高,另外已研究證明,αl-酸性糖蛋白和淀粉樣蛋白A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均明顯升高,而且與C反應蛋白的水平密切相關。
(4)血液學改變:
①紅細胞: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伴有輕度貧血;
②白細胞:活動期可有白細胞及嗜酸性輕度增加;
③血小板:病情活動時,約70%患者血小板持續升高超過300×109/L,只有病情緩解后,血小板才能降至正常。
3.滑膜液檢查
類風濕關節炎的滑膜液微混濁,黏稠度降低,滑液中白細胞升高,一般為5000~50000/μl,中性粒細胞>50%,白蛋白>40g/L,玻璃酸酶<1g/L,鏡下可見巨噬細胞、多形核細胞及其殘核(Reiter細胞)。
4.關節X線攝片
以雙手腕、足跗受累最常見,故臨床X線檢查常規首選雙手(包括腕)或雙手相加雙足相進行檢查。美國風濕病學院將X線表現分為4期:
Ⅰ期:正常或關節端骨質疏松。
Ⅱ期:關節端骨質疏松,偶有關節軟骨下囊樣破壞或骨侵蝕改變。
Ⅲ期:明顯的關節軟骨下囊性破壞,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半脫位等畸形。
Ⅳ期:除Ⅱ、Ⅲ期改變外,并有纖維性或骨性強直。
5.CT和磁共振成像(MRI)
一般不選用此兩項檢查,但對平片難以顯示的病變可選用。CT有助于發現早期骨關節侵蝕、股骨頭脫位等情況。類風濕關節炎頸椎環樞關節病變受累相對多見,行CT檢查可以顯示如齒狀突骨侵蝕、脊柱受壓、關節脫位等改變。MRI對顯示關節內透明軟骨、肌腱、韌帶、滑膜囊腫和脊髓受壓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