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腸粘連和腹腔內粘連帶形成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
先天性者較少見,可因發育異常或胎糞性腹膜炎所致;
后天性者多見,常由于腹腔內手術、炎癥、創傷、出血、異物等引起。
臨床上以手術后所致的粘連性腸梗阻為最多。粘連最常見的部位是小腸、容易發生在闌尾切除手術后(尤其是闌尾穿孔腹腔引流術后)或盆腔手術后。可由以下原因引起:
1、損傷:
腹膜腸壁漿膜受機械性刺激,如手術創傷、溫濕度變化,手術中使用化學藥品等的刺激均可引起粘連。
2、感染:
細菌或其他病原體引起的炎癥性粘連,如慢性結核性腹膜炎,炎癥過程中同時產生粘連,急性化膿性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后遺粘連。
3、異物刺激性粘連:
如腹腔內出血、膽汁、胎糞及其他藥物、腫瘤刺激引起的粘連。
二、發病機制:
腸粘連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會引起腸梗阻。常見的有以下情況:
1、腸袢間緊密粘連成團或固定于腹壁,使腸腔變窄或影響了腸管的蠕動和擴張;
2、腸管因粘連牽扯扭折成銳角;
3、粘連帶壓迫腸管;
4、腸袢套入粘連帶構成的環孔;
5、或因腸袢以粘連處為支點發生扭轉等。腸襻折疊成角或依此粘連部發生扭轉,這種情形常發生在切口下面。
6、某段腸襻與遠處粘連,如空腸與盆腔粘連,牽拉腸管成銳角也可造成腸梗阻。
以上情況,一般造成單純性腸梗阻。如并發扭轉束帶或內疝影響血運,即形成絞窄性腸梗阻。此外,進食后大量腸內容物達粘連處,引起腸蠕動亢進可發生腸扭轉,亦可促進腸梗阻的形成。
粘連的發生與損傷的程度、異物的刺激嚴重程度,物理刺激強度,腹腔應用抗生素等藥物及全身情況有明顯的聯系。
初期均由于保護性炎癥反應,大量纖維蛋白原滲出,變成纖維蛋白后沉積在腹膜及腸漿膜上,形成松軟廣泛的腸襻間纖維蛋白性粘連。
逐漸生成膠原纖維而形成纖維性膜式粘連。經過腸管的蠕動,使剩余的纖維性粘連膜被牽拉破裂,而遺留下索帶式粘連,或部分腸襻相互緊密粘連成團,引起腸管扭轉,腸腔狹窄就成了以后粘連性腸梗阻的主要發病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