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中草藥名稱。為豆類植物野葛的干躁根,習稱野葛。秋、冬二季采收,趁鮮切割成厚片或一小塊;干躁。甘、辛,涼。有解肌降燒,透疹,生津解渴,生陽治腹瀉之功。常見于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癥口干,腎陰虛解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
當藥位置
豆類植物野葛的干躁根。
茯苓功效
味甘、辛,性涼。
歸經
歸肺、肝膽經。
作用
解肌降燒,透疹,生津解渴,生陽治腹瀉。
主冶
用以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癥口干,腎陰虛解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
有關搭配
1、時氣頭痛壯熱:生茯苓清洗,搗汁一大盞,豉一合,煎六分,去滓分服,汗出即瘥。未汗再服。若心熱,加山梔子仁十枚。(《圣惠方》)
2、防止熱癥,急黃賊風:葛粉二升,生地黃一升,香豉半升。為散。每食后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得病五服。(龐安常《傷寒論》)
3、辟瘴一塵不染:生葛搗汁一小盞服,去熱毒瓦斯也。(《圣惠方》)
4、心煩熱渴:葛粉四兩,先以浸水粟米半升,一夜漉出,翻拌,熬粥食之。(《圣惠方》)
5、作嘔不斷:茯苓搗汁,服一升,瘥。(《肘后方》)
使用方法使用量
泡服,9-15g。
忌諱
陰虛內熱者不宜,胃寒嘔吐者謹慎使用。
中藥炮制方式
去除殘渣,清洗,潤透,切薄片,晾干。
生理學特點
粗大藤本植物,長達到8米,全體人員被淡黃色長硬毛,莖尖部木制,有硬厚的小塊根。羽狀復葉具3小葉;苞片身背,卵狀長環形,具線框;小苞片條狀披針形,與小葉莖同長或較長;小葉三裂,有時候全緣,頂生小葉寬卵型或斜卵型,長8-15(-19)公分,寬5-12(-18)公分,先端長漸尖,側生小葉斜卵型,稍小,上邊被淺黃色、平展的蔬軟毛。下邊稠密;小葉莖被黃揭色毛絨。莢果長橢圓型,長5-9公分,寬8-11mm,平扁,被深褐色長硬毛。開花期9-10月,結果期11-12月。生在小山坡草叢里中或道旁及較潮濕的地區,或生在海拔高度1000-3200米的山谷林間。
原產地
我國大部地區有產,關鍵遍布于遼寧省、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中國臺灣、廣東省、廣西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貴州省、云南省、山西省、陜西省、甘肅省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