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山穴略微施力墊起腳跟,小腿肚后面肌肉浮上來的尾部即是承山穴。選穴時要選用側臥的姿態(tài),承山穴坐落于身體的小腿肚后邊正中間,委中與昆侖穴中間,當挺直小腿肚或足緊跟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的斜角凹處就是。為腳部轉筋,肛門口疾病的常見效穴。
穴道作用
穴道是身體五臟六腑經(jīng)脈之氣滴注并釋放于表皮的位置,是與五臟六腑經(jīng)脈之氣互通并隨著活動、轉變的體會點和反映點。《內經(jīng)》稱穴道為“氣穴”,是“脈氣所發(fā)”和“神氣十足之所游街進出”的位置。依據(jù)穴道的基本含意,穴道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2個層面,即體會刺激性和體現(xiàn)病證。
體會刺激性
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務必功效于一定穴道而造成功效,這是由于刺激效果于穴道后,能激起經(jīng)氣運作,以做到宣通血氣、調節(jié)陽陰、升清降濁的目地,因此 ,從體會刺激性這些方面而言,穴道是表皮存有的體會中醫(yī)針灸、推拿按摩等眾多刺激性的體會設備。
體現(xiàn)病證
《靈樞·九針十二原》載:“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明知道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靈樞·邪客》強調,肺心存邪,其氣存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存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存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存留于二個月國。張介賓《類經(jīng)》注曰:“凡病邪多做停留不變者,必于四肢八溪中間有一定的結聚,故當節(jié)之會處索而刺之”。
表明古代人早就了解到穴道是與五臟六腑經(jīng)脈之氣互通,并隨著活動轉變的反映點。機體在病理學情況下,表皮穴道具備體現(xiàn)病證的功效。五臟六腑人體器官病癥根據(jù)經(jīng)脈,在表皮一些穴道出現(xiàn)各種各樣出現(xiàn)異常轉變的狀況,稱之為穴道病理學反映。
膀胱經(jīng)穴位
該經(jīng)絡俞穴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封界、絡郄、玉枕、貴州天柱縣、大杼、進氣閥、肺俞穴、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穴、膽俞、脾俞穴、胃俞、三焦俞、腎俞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舞、跗陽、天山、仆參、申脈、九洲、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上下合134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