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都知道,我們的身體的任何部位或是運動機械之所以能獲得一定速度面運動,就是我們肌肉收縮做功的結果。而在體育里面運動的項目大部分的動作,都是在快速節奏或是有著爆發性用力的情況下完成。所以爆發力和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每個體育健兒都想擁有速度或是爆發力。所以平時我們可以多注重速度和爆發力的訓練。
1.負荷的要求。在爆發力的訓練中,做一般和專門力量的練習以發展局部肌群爆發力時,負重量可達到最大重量的70%~90%;在完成接近專項技術的練習時,負重量可達最大重量的30%~50%。在專項比賽動作練習中,負重量應接近比賽條件。每種練習重復次數的選擇要能促進力量的增長,同時又不能多到和練習的動作結構發生變化,應保證完成動作時不降低工作能力和頻率為準。一般重復次數在1~4和5~10次之間,3~6組。重復次數、合理的時間主要取決于負重的大小,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以及動作的結構特點。在一次訓練課中,安排的練習量不宜大,爆發力的練習通常在20min以內。
2.大負荷訓練法。按照傳統的力量訓練理論,快速完成小負荷(大負荷的75%以下)和中等負荷(75%~85%)的力量訓練,是用于發展爆發力的常用方法,該方法有助于提高動作的爆發力。由于很多教練員都確信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因而誤導一些教練員在比賽前期和比賽期放棄了大負荷力量訓練,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
有關的實驗結果表明,在發展爆發力方面,大負荷訓練全面發展于中、小負荷訓練。這主要取決于中樞神經系統向運動單位發放沖動的頻率和強度。大負荷訓練能使中樞神經系統發放的沖動強度大、頻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運動單位,盡可能達到有目的的和同步的活動。雖然負荷訓練使動作速度相應變慢,但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使肌肉產生的力量更大,因而訓練效果明顯優于中、小負荷。
美國的布里奇沃特大學的實驗研究進一步表明,大負荷慢速訓練與快速訓練對增長力量一樣有效。實驗中挑選了6名受試者(平均年齡25歲),使其一條腿作慢速移動(60o/s),而使另一條腿作快速移動(240o/s)。每次訓練課要每條腿以最大力量運動20s,共練習3次,其結果是,慢速訓練的腿的力量,比快速訓練的腿的力量提高快。
3.超等長訓練法。跳深是一種典型的超等長聯系方法,即肌肉先進行快速的離心收縮,僅接著爆發性地完成向心收縮,對提高運動員的支撐能力、快速力量、尤其是爆發力,有著其他練習方法無法替代的訓練效果。在進行跳深練習時,教練員應根據運動員訓練水平和所從事的運動項目的特點安排訓練,要求跳下后立即跳起,盡量高跳或遠跳。選擇跳得最高或最遠的下落高度進行練習,可有效地發展運動員的爆發力。如采用較低高度,有利于發展彈跳速度;采用較高高度,有利于發展最大力量。跑、跳運動員可多安排直線型跳深練習,而投擲運動員則要多安排一些跳深加轉體或側跳等練習。練習對關節、肌肉、韌帶的較強刺激,所以,在跳深應有較好的一般力量訓練基礎,確定適合運動員的合理跳深高度。發展上肢爆發力的練習方法,應采用與專項技術相類似的動作形式,如用擺動器械的方法(或結合滑輪、繩、球等練習手段)進行超等長性肌肉收縮的訓練。
4.反應訓練法。該方法要是通過動力性練習的速度沖擊性負荷,刺激肌肉的本體感受器肌梭,強化牽張反射的效應,提高肌肉的反射性收縮力量。反應收縮形式是一種高強度活動的肌肉拉長收縮周期形式,就其本質而言,反應訓練法屬于超等長練習,它能有效地增強肌肉爆發力。該形式可通過各處中的練習動作表現出來,一是以大強度跳躍為主的彈跳反應力,二是以擊打、鞭打、踢踹為主的擊打反應力。如立定三級跳和多級跳,連貫的單腳跳和跨步跳、蛙跳、跳遠、跳高、臺階跳、障礙跳等,這些練習的負荷強度和密度的變化,可通過重復次數、練習速度、標志物等因素來控制。如負重練習則一般負重量為最大重量的5%~15%。可利用滑輪拉力器、橡皮筋、小啞鈴、短棒等模仿擊打、鞭打、踢踹等動作練習,每組次數一般為5~8次。還可采用大、小負荷對比交替練習,開始時采用克服大阻力的練習,隨即突然減小阻力高速完成相同技術動作的練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