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臨床表現,首先要謹慎地除外其他器質性疾病。患者曾有精神創傷史,而且多以情緒波動為發病誘因,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其主要癥狀可表現為以下幾方面:①胃功能失調癥狀,如神經性嘔吐也稱心理性嘔吐,一般在進餐時或結束后發生嘔吐,其嘔吐并不費力,嘔吐量不大,吐后即可進食,不影響食欲和食量,多數患者不伴消瘦等營養障礙。神經性暖氣,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連續性暖氣,患者企圖通過暖氣來緩解腹部不適和飽脹感,此癥有癟病色彩,有人在場時發作或加重。神經性厭食,厭食伴體重明顯下降,甚者可見貧血及內分泌失調。并伴有胃胺灼熱不適或疼痛,喀雜吞酸,以及惡心、食后飽脹。⑨腸功能失調癥狀,如腹痛、腹瀉、腸鳴,瀉后痛減,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③神經官能癥表現,頭痛、失眠多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胸悶,盜汗,倦怠乏力等癥狀④病情常隨情緒變化而波動,疲狀可因精神治療如暗示療法而暫時緩解。 體檢及輔助檢查一般無器質性病變的證據和陽性體征。
需與以下癥狀相互鑒別:
胃腸擴張與脫肛:脫肛,或稱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于肛門外。胃腸擴張與脫肛可見于彈性假黃瘤病部分患者。
胃腸氣脹: 胃腸氣脹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胃腸道不通暢或梗阻,胃腸道的氣體不能隨胃腸蠕動排出體外面積聚于胃腸道內稱胃腸氣脹。胃腸氣脹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質性的。如腸道易激綜合征、糖尿病引起的胃輕癱使胃腸道氣脹為功能性氣脹。幽門梗阻、腸梗阻引起者多為器質性氣脹。常和便秘同時存在。
1.西藥治療西醫對胃腸功能紊亂的治療原則是:采用綜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支持療法等。
(1)藥物治療:①為穩定情緒保證正常睡眠,應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用鎮靜催眠藥,如安定、利眠寧、氯丙嗓、巴比妥等。伴有精神抑郁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酌用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丙米嗓等。②痙攣性腹痛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可使用抗膽堿能藥物,如雙環維林每次10—20毫克,口服,每日3次,可減輕患者餐后腹痛和大便窘迫里急后重的癥狀。或薄荷油0.2毫升飯前服用,可松弛平滑肌,對腹痛有緩解作用。
(2)支持療法:患者全身情況很差,如精神性厭食伴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鼻胃管進食又引起腹瀉者,則應住院治療,需靜脈輸入營養。 2 .中成藥治療
胃腸功能紊亂屬于中醫胃院痛、胃痞、嘔吐、反胃、吞酸、郁證等病證范疇。認為本病主要因情志內傷,肝失調達,胃腸氣機受阻,升降失調所致。初起多見肝氣郁結,8于氣橫逆乘脾,脾虛生痰,換氣相結,形成痰氣交阻;肝郁可化火傷陰,津傷液灼,也可凝聚為痰;肝氣犯胃或飲食不節,食滯中皖,可致氣機通降失常,氣機阻滯;日久耗ii傷陰,陰損及陽,則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臨床辨證施治多見肝氣郁結、肝胃個和、氣機蠻滯、氣郁化火、心脾兩虛、脾胃虛寒等證。
(1)肝氣郁結證:皖脅脹痛,遇情志不遂則加重,噯氣或矢氣則舒,善大息,或腹脹飲食減少,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腫解郁,理氣止痛
中成藥:氣滯胃癰沖劑。
用法:每次1袋,口服,每日3次程c2—4周為1療
(2)肝胃不和證:暖氣食少,胸脅脹悶,腹脹攻沖或痛瀉腸鳴,情志不遂加重,舌苔薄白,脈綱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和胃
中成藥:舒肝止痛九。
用法:每次6克,口服,每日2次。2—4周為1療程。 (3)氣機壅滯證:脘腹痞滿,攻竄作痛,食欲下降,口臭,噯氣或失氣則舒,大便秘結或稀塘臭穢,舌質紅舌苔厚膩,脈弦滑。
治法:行氣消脹,通腑瀉濁。
中成藥:木香順氣九。
用法:每次6克,門服,每日2次。2—4周為1療程。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孕婦忌用。氣郁化火傷陰者慎用。
(4)氣郁化火證:胃骯灼痛,嘻雜吞酸,口于而苦,心煩急躁易怒,大便秘結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脈弦數。治法:清瀉肝火。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
用法:每次6克,口服,每日2次。2—4周為1療程。
注意事項: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溫燥之品。
(5)心脾兩虛證:神疲倦怠,氣短乏力,食少,心悸失眠,頭暈眼花,口唇淡白,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中成藥:人參歸脾九。
用法:每次6克,口服,每日3次c 2—5周為1療程。
(6)脾胃虛寒證:皖腹隱痛,喜溫喜按,得熱則緩,遇冷加重,神疲倦怠,氣短乏力,食少,畏寒肢冷,大便稀塘,甚滑脫不禁,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脈沉細或遲。
治法:溫中健脾,散寒止痛。
中成藥:溫胃舒膠囊。
用法:每次2粒,口服,每日3次。2—5周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