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母細胞瘤是出現在腦部的一種偏惡性的腫瘤,屬于星形細胞腫瘤,分為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和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兩種類型的腫瘤分子發生機制不同,原發性的多數都會偏向于擴散和表達,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也偏向于發生突變,兩種都會給人帶來致命性的傷害,具體如下:
膠質母細胞瘤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腫瘤位于皮質下,多數生長于幕上大腦半球處。呈浸潤性生長,常侵犯幾個腦葉,并侵犯深部結構,還可經胼胝體波及對側大腦半球。發生部位以額葉最多見。
1.病因
有研究發現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與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發生機制不同。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改變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FR)的擴增與過量表達為主,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則以p53的突變為主。
2.臨床表現
膠質母細胞瘤生長速度快,70%-80%患者病程在3-6個月,病程超過1年者僅10%。病程較長者可能由惡性程度低的星形細胞瘤演變而來。由于腫瘤生長迅速,腦水腫廣泛,顱內壓增高癥狀明顯,所有患者都有頭痛、嘔吐癥狀。視盤水腫有頭痛、精神改變、肢體無力、嘔吐、意識障礙與言語障礙。腫瘤浸潤性破壞腦組織,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癥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和偏盲等。神經系統檢查可發現偏癱、腦神經損害、偏身感覺障礙與偏盲。癲癇的發生率較星形細胞瘤和少枝膠質細胞瘤少見,部分患者有癲癇發作。部分患者表現為淡漠、癡呆、智力減退等精神癥狀。
3.檢查
①實驗室檢查
腰穿多提示壓力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及計數增多,少數病例特殊染色有時可發現脫落的腫瘤細胞。
②放射性核素檢查
診斷陽性率較星形細胞瘤為高,病變局部顯示放射性濃區。頭顱X線平片僅顯示顱內壓增高,偶見松果體鈣化后的移位,腦血管造影見血管受壓移位,約半數顯示病理血管,病變處血管多粗細不均、扭曲不整,有的呈細小點狀或絲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