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癥狀有哪些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出生后一側或雙側足顯示程度不等內翻下垂畸形。輕者足前部內收、下垂、足跖面出現皺褶,背伸外展有彈性阻力,至小兒學走路后,畸形逐漸加重,足部及小腿肌力平衡失調,健康肌攣縮,加之體重影響,足內分下垂加重,步態不穩,跛行,用足背外緣著地,延誤治療畸形愈加嚴重,足前部向后內翻,足背負重部位產生胼胝及滑囊,脛骨內旋加重。
2、先天性馬蹄足內翻足病因
遺傳因素(15%):
本病常有家族史,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如報道: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單卵孿生的發病率遠比雙卵孿生為高,比例為33∶3,雖然遺傳是一種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確定顯性,隱性或伴性基因遺傳的規律。
胚胎因素(20%):
Bohm認為,胚胎3個月之內,足處于馬蹄內翻的三個原始畸形狀態,即下垂,內收和旋后(內翻),自第4個月開始,足處于中和旋轉位,跖骨輕度內收,足也開始沿長軸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發育障礙都將使足保持于胚胎早期的畸形位。
宮內因素(14%):
胎兒在宮內體位不佳,足部受壓,長時間處于足內收,后跟內翻,踝部下垂位,相應地,小腿后側和內側的肌肉縮短,內側關節囊增厚,使足進一步處于畸形位。
環境因素(10%):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本病與環境因素有關,如Duraswami注射胰島素至發育中的雞胚內,造成馬蹄內翻足畸形,有人證明,在肢體發育的關鍵時刻,缺氧可能導致馬蹄內翻足,在許多來自日本的患者中,由于有蹬坐于內翻足上的習慣,發病率特別高。
二、如何預防
本病為先天性疾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診斷早治療是本病的防治關鍵,同時,對本病的患兒要注意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出院后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合理而積極的功能鍛煉能夠使患兒患肢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但早期患兒不愿或不敢活動,所以一定要向患兒家長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充分調動患兒家長或陪住家屬的積極性,配合必要的被動練習,可以有效地減少術后并發癥,并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