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主要患病人群是兒童及青少年,患病部位起于長骨的干骺端,大量的細菌在這里繁殖,然后出現化膿,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常常伴有毒血癥表現,容易使骨營養血管造成堵塞,一旦血液供應不及時,影響骨質的生長,就容易形成骨壞死。
出現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時候應該及時治療,不然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轉變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就會長期不愈,最后病情蔓延到全身,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要慎重對待。
(一)發病原因
致病菌常為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近年來也有毒性較強的溶血性白色葡萄球菌,偶爾可見沙門桿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膿菌,大部分對青、鏈霉素有抗藥性。常見的原發病灶有膿皰、齒齦膿腫及上呼吸道感染。
(二)發病機制
骨髓炎的發生,細菌毒力大小是外在因素,全身狀況或局部骨骼抵抗力是內在因素。長骨干骺端有很多終末小動脈,循環豐富,血流慢,細菌易于繁殖。有的細菌如葡萄球菌常聚集成團,在細小動脈內形成栓塞,使血管末端阻塞,導致局部組織壞死,利于細菌生長和感染的發生。臨床上,扭傷和挫傷等所致局部組織損傷,常為骨髓炎發生的間接原因。
感染開始后48h細菌毒素即可損害干骺端的毛細血管循環,在干骺端生成膿液,經過哈佛氏系統和伏克曼管進入骨膜下,使骨膜剝離,導致骨質破壞、壞死和由此誘發的修復反應(骨質增生)同時并存。早期以破壞和壞死為主,皮質骨內層接受干骺端的血液供應,血供受損后,骨質壞死,肉芽組織將其與存活的骨分開,形成死骨片,骨膜反應生成新骨稱為包殼(involucrum),包裹感染骨和壞死骨,以后包殼出現缺損形成骨瘺(cloaca)和竇道,引流膿液。后期以骨增生為主。
骨內感染灶形成后,因周圍為骨質,引流不暢,多有嚴重的毒血癥表現。以后隨著膿腫的擴大,感染沿局部阻力較小的方向向四周蔓延。
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發生在骨骼處于比較活躍期的兒童和少年,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注意預防這種疾病的發生。一般早期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經過治療,可以將病變的壞骨吸收,從而痊愈。因此,一旦出現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要及時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