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一般治療
一、治療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發作期由于眩暈、嘔吐,常感恐懼焦慮,痛苦難受,應臥床休息,惡心、嘔吐明顯者,酌情補液,注意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盡可能避免各種外界環境刺激,保持安靜。
1.急性發作期治療 急性發作期多有較嚴重的眩暈,伴惡心、嘔吐、站立不穩、行動困難等癥狀,應盡快控制。一般采取綜合措施,肌注或靜脈注射藥物為主,減少口服藥物。
(1)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種多糖類聚合物,輸入后能使血容量增加,有擴容作用。能覆蓋于紅細胞、血小板及血管內皮細胞表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常用250~500ml,靜滴,1次/d,連用7~10天。使用前應作過敏試驗,心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2)鹽酸川芎嗪注射液2~4ml/次,或丹參注射液8~16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滴,1次/d,7~10天為1療程。
(3)鹽酸倍他司汀(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又名抗眩啶,培他啶,甲胺乙吡啶,為一種組織胺類似藥,具有外周血管擴張作用,能改善微循環,特別是能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從而消除內耳性眩暈、耳鳴等癥,又能抑制組織胺釋放,產生抗過敏作用,4mg/片,2mg/支,2~4mg,肌注,2次/d或4~8mg口服,2~4次/d。
(4)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尼莫通(nimotop):為選擇性地作用于腦血管平滑肌的鈣通道拮抗劑,對外周血管作用較小,對缺血性腦損傷有保護作用,尤其對缺血性腦血管痙攣的作用更明顯。尼莫地平(尼莫通)注射液10mg/瓶,常用1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靜滴,1次/d;或20~30mg口服,3次/d。
(5)抗膽堿能藥物:如氫溴酸東莨菪堿0.2~0.3mg,3次/d;地芬尼多(眩暈停)25mg,3次/d;阿托品0.3mg,3次/d,或0.5mg肌注;山莨菪堿(654-2)注射液5~10mg,肌注等。
(6)安定藥:如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基安定)、艾司唑侖(舒樂安定)均有較好的鎮靜及松弛肌肉的作用,可酌情肌注或口服。
(7)倍他司汀(敏使朗):即甲胺乙吡啶的商品名,能增加頸內動脈血流量,改善腦及小腦循環,增加內耳血流量,消除膜迷路積水,6mg/片,3次/d,每次1~2片。潰瘍病、支氣管哮喘、腎上腺髓質瘤患者慎用。
(8)阿米三嗪/蘿巴新(都可喜):能增加動脈血氧飽和度,有抗缺氧,改善腦代謝和微循環的作用,臨床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缺血性耳蝸前庭功能障礙,老年人智能障礙及精神行為障礙,每天早晚各服1片。
(9)銀杏葉制劑:文獻資料表明,銀杏葉制劑對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暈、聽力障礙、耳鳴及記憶力減退等有顯著的治療作用,40~80mg,3次/d,1~3個月為1療程。
2.改善腦缺血缺氧狀況,調節腦代謝功能 除應用血液稀釋療法、腦血管擴張藥、鈣通道拮抗劑、銀杏葉制劑、抗血小板聚集藥等治療外,也可用腦細胞活化劑,如吡拉西坦(腦復康)、吡硫醇(腦復新)、γ-氨酪酸、氫麥角堿類制劑,參見腦梗死治療有關章節??捎酶邏貉踔委?,患者在高壓氧艙中吸入純氧,對緩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有較佳療效。有條件者亦可采用體外反搏,氦-氖激光照射療法及紫外線照射充氧自血回輸療法。
3.病因治療 針對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各種病因,如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頸椎病、心臟病、糖尿病、腦動脈炎等進行治療,調整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炎癥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對頸椎病、心臟病、血管畸形等作相應處理,才能取得較佳療效。
4.一般治療及功能鍛煉 腦動脈硬化、高血壓、頸椎病等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迄今為止,這些疾病尚無特效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效地改善腦部血液供應,促進腦側支循環的建立,糾正血脂、血糖的代謝紊亂,減輕癥狀,抑制病情繼續進展,預防并發癥等是當前積極主動的治療措施。
二、預后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