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癥狀為發作性眩暈,伴惡心、嘔吐,可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眩暈多在頭頸部快速轉動或體位改變時發生,呈旋轉性、浮動性或搖擺性,雙下肢發軟,站立不穩,有地面移動或傾斜感,一般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有視力障礙者約占40%,表現為視力模糊,減退,復視,幻視或黑蒙。若腦干或小腦受損時,出現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平衡障礙,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及交叉性癱等癥狀。少數患者有猝倒發作,常在迅速轉頭時突發雙下肢無力倒地,意識清楚,能自行站立,數秒鐘或數分鐘后恢復,與腦干網狀結構缺血使軀體肌張力突然降低有關。此外,尚可有偏頭痛,記憶力減退及精神異常等表現。椎動脈周圍附著大量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因此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出現胃腸、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癥狀,病變側Horner征陽性。尚可有頸項酸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多很輕微,可有水平性眼球震顫,輕度錐體束征(如肌力減退,腱反射活躍或亢進,腹壁反射不對稱等),Romberg征陽性,指鼻試驗不準確,面部或肢體感覺減退。
下列幾種檢查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有一些幫助:
①屈頸試驗:患者端坐,低頭屈頸,將頸部緊貼胸前,如果在30s內出現頭暈,頭脹癥狀,試驗為陽性。
②伸頸試驗:端坐頭后仰,過度伸頸,使面部及額部呈水平位置,若在30s內頭暈加重或頭脹痛為陽性。
③轉頸試驗:端坐伸頸或屈頸,向左或向右轉頸45°以上,觀察向何側轉頸時出現頭暈,頭脹癥狀,陽性者多為缺血灶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