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類風濕病一般治療
一、治療
(1)應及早采用綜合療法,采用熱敷、理療、蠟療、紅外線照射等。
(2)同時采用體育療法,以保持關節功能,增強肌力,防止關節強直及肌肉萎縮。對嚴重患者要從心理上盡力支持,堅持治療。
(3)注意休息,適當營養。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如有鼻塞炎、扁桃體炎及齲齒等病灶,宜盡力治療。
二、藥物治療
1.非甾體類抗炎藥
首選阿司匹林,無效果或不能耐受,再換用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
特點:療程長,癥狀控制后至少繼續服用半年。
(1)阿司匹林:需持續服用維持量需在半年上甚至數年之久。兒童每日80~100mg/kg。一般用藥1~4周后可見效。服藥10天后無效果,測血清水楊酸濃度,未達到20~25mg/dl時應增大劑量,但須警惕中毒反應。
(2)消炎痛(Indocin,Indomethacin):對少關節型常有良效??梢鹞改c道、中樞神經系統及過敏反應,抑制造血系統使白細胞減少,偶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開始劑量0.5mg/kg·d,漸增至2.5mg/kg·d,分3次,最大量100mg·d。
(3)萘普生(Naproxen,Naproxyn):口服吸收完全,不良反應較輕。劑量10~15mg/kg·d,分2次。每日最大量1.0g。
(4)布洛花(Ibuprofen,Brufen):服用3~6個月,效果與阿司匹林近似,但胃腸道反應較阿司匹林輕。制成懸浮液100mg/5ml,每日劑量20~4mg/kg。開始量20mg/kg·d,第2周增至30mg/kg,分3次。
(5)痛滅定(Tolmetin,Tolectin):抗炎、鎮痛及解熱作用較強,副作用較阿司匹林輕,可長期使用。對少關節型效果便佳。開始用量15mg/kg·d,漸增至30mg/kg·d,分3~4次服。每日最大量1.8g。
(6)雙氯芬酸鈉(雙氯滅痛、扶他林Diclofenac):口服吸收迅速,藥效強,不良反應少,排泄快,長期應用無蓄積作用。劑量為0.5~3mg/kg·d,分三次口服。
2.皮質類固醇
僅適用于少關節型并發虹膜睫狀體炎的患者或嚴重全身型并發心肺受累。單純關節炎的病例不應使用激素。另外慢性關節炎經久不愈時,可將醋酸可的松于注入滑膜腔內。
常用強地松1~2mg/kg/d,癥狀減輕后1~2周逐漸減至0.5mg/kg/d,3~4周后漸減至最小有效量,隔日頓服,并加用阿司匹林。與阿司匹林同時使用時,應監測血藥濃度以調整阿司匹林用量。
副作用:軟骨破壞骨、質疏松及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并發感染、生長發育落后等。因此應避免長期使用。
3.作用緩慢抗風濕藥
特點:常需數月至半年才能生效,且毒性較大。
僅適用于經非類固醇藥治療病情長期未能控制,或仍處于活動進行性,有關節侵蝕危險的多關節型患兒。
常用青霉胺(D-penicillamine)及金制劑(如金諾芬,硫代蘋果酸鈉金)。
4.免疫抑制劑
適用于全身癥狀嚴重及進展性關節炎患者,對阿司匹要及其他非固醇類抗炎藥物未見療效者。
可用硫唑嘌呤1~2.5mg/kg·d進行治療,但副作用較大,宜慎用。
另有報道,用氨甲喋呤治療,每天劑量7.5mg/m2,1次服或分2次,每12小時1次。治療8~39月,18.5月。服藥半年全身型患兒83%退熱,關節癥狀半數改善,無明顯副作用。并認為適當代替慢性用抗風濕藥。
5.其他藥物
(1)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治療早期幼年類風濕關節炎
(2)雷公藤制劑治療活動期幼年類風濕關節炎。
(3)其他藥物
如羥氯喹、保泰松、硫氨磺胺吡啶等均經試用,療效不肯定,有的副作用較大,兒科較少應用。
三、眼科及外科治療
虹膜睫狀體炎應采用散瞳、局部用地塞米松滴劑治療,必要時行結膜下注射可的松。
對關節強直畸形可作關節牽引,關節成形術及其他矯形治療。必要時施行人工關節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