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重癥肌無力癥狀診斷
一、癥狀
重癥肌無力的首發癥狀多起于眼部,主要表現為上瞼下垂,上瞼退縮,眼外肌麻痹,瞳孔異常及輻輳和調節異常。另有一類單純眼型重癥肌無力癥(ocular myasthenia gravis),長期有上述眼部癥狀、甚至兩眼的眼外肌大部分麻痹,眼球完全不能轉動,但不出現全身肌肉癥狀。
1.上瞼下垂
為常見的初發癥狀,約占86%。晨起較好,至下午或晚上癥狀變重。一般先一眼起病,經過一段時間,另眼也可發病,重者雙眼發生上瞼下垂,但可有程度不同。重癥肌無力上瞼下垂(ptosis myasthenia grayis ocularis,PMGO)常表現如下特征:
(1)瞼肌無力:
令患者多次眨眼,則出現肌肉活動力逐漸減弱,上瞼下垂,瞼裂變小。
(2)Cogan眼瞼顫動征((Cogan twitch sign):
對上瞼下垂患者,先令其向下方注視,然后讓其迅速向正前方注視,此時出現上瞼一過性向上方收縮,然后又恢復至原來的上瞼下垂位置。
(3)Osber瞇眼征(Osber“peek”sign):
令患者輕閉眼睛,經1~2s,瞼縫即稍開大,變寬,露出下方鞏膜,呈瞇眼狀態,此因眼輪匝肌疲勞之故。
(4)持續性注視疲勞:
令患者雙眼向右向左轉動時,開始雙眼較為協調,如持續向側方注視,則一眼轉動慢慢落后,趨向退回至第一眼位。此表示肌肉-神經接點部有病變。
2.上瞼退縮(retraction ocularis)
重癥肌無力的上瞼退縮并不常見,多為暫時性,通常在長時間地向上注視后發生,而且僅持續數秒鐘。由于存在上瞼退縮,容易引起誤診。Puklin報道3例重癥肌無力病人表現上瞼退縮癥狀。并將此種上瞼退縮根據退縮時間分為3種類型:
(1)暫時性眼瞼退縮:
此種眼瞼退縮大多在長時間注視后或凝視正前方后出現。這些活動引起提上瞼肌的長時間收縮,與所引起的機械性強直相似。一般持續數秒鐘。
(2)一過性眼瞼退縮:
其特點是當把眼睛從向下注視位轉向第一眼位時,上瞼上抬超過正常位置,因為在向下注視時,提上瞼肌處于休息狀態,它的瞬間反應比在其他情況下更為有力。這種一瞬即過的眼瞼退縮,Cogan曾描述為“眼瞼顫搐”。一般持續不到1s。
(3)長時間的上瞼退縮:
是重癥肌無力中最常報道的一類,并且聯合對側提上瞼肌減弱。Walsh報道63例重癥肌無力單眼或雙眼上瞼下垂,有2例單側上瞼退縮,1例為過去上瞼下垂以后變為上瞼退縮,另1例上瞼下垂聯合另眼上瞼退縮,退縮的上瞼都不能隨眼球下轉而下降。Gay報道4例在幾種不同病理情況下的兩側眼瞼位置不對稱的臨床現象。其中2例為重癥肌無力,但在遮蓋上瞼下垂眼時,另眼上瞼退縮癥狀都減輕或恢復正常。注射滕喜龍(tensilon)后上瞼下垂和退縮癥狀同時消失。因此認為雙側提上瞼肌為配偶肌,同樣遵循Hering相等神經支配定律。一側上瞼下垂的肌無力應該導致雙側提上瞼肌神經支配的加強,結果形成另眼(上瞼不下垂眼)的眼瞼退縮。
3.眼球運動障礙
與上瞼下垂出現的同時,常出現眼球運動障礙和復視,約占67%。其中以上轉障礙為多,其次為內直肌麻痹。一側或雙側發生,程度可以從單一眼肌麻痹至全眼肌麻痹不等。
4.瞳孔運動障礙
用紅外線電子瞳孔計測定瞳孔對光反應,瞳孔收縮過程的速度低下,靜脈注射滕喜龍后呈一過性恢復。
5.輻輳和調節異常
除有眼球同向運動障礙外,也可出現輻輳和調節障礙。重癥肌無力患者眼外肌受侵犯已眾所周知,但眼內肌受侵犯尚未得到公認。Manson對9例重癥肌無力患者進行了調節近點測量,其中8人在靜脈注射抗膽堿酯酶藥物后,近點距離縮短8~15cm。由于重癥肌無力病人有較嚴重的視力障礙,一般不感覺近視力異常。因此指出調節障礙在重癥肌無力病人較為常見。睫狀體內的有收縮性的平滑肌受自主神經系統豐富而精制的支配,在重癥肌無力病人這種神經也受到侵犯,不僅限于橫紋肌的障礙。
二、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可做出初步診斷,藥物試驗及肌電圖檢查及免疫學測定有助于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