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重癥肌無力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重癥肌無力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綜合國內外文獻,以往認為與乙酰膽堿的合成或膽堿酯酶代謝過程紊亂及某些抗生素的毒性作用有關,近年來由于免疫學方面的研究進展,認為本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發病機制
1.代謝紊亂學說
引起本病的病變位于橫紋肌的神經-肌肉結合部,癥狀類似箭毒素作用,阻礙神經沖動的傳導。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傳導是由神經產生沖動后,釋放出乙酰膽堿,引起終板膜產生電位差,而后傳導至肌肉使其纖維收縮。在重癥肌無力患者,神經沖動傳來時,釋放出的乙酰膽堿不足,或膽堿酯酶活性過盛,以致乙酰膽酰破壞過速,導致神經-肌肉興奮傳遞障礙而發病。
2.藥物的毒性作用
某些抗生素對重癥肌無力病人的神經-肌肉傳導具有阻滯作用。Hokkane報道6例重癥肌無力病人,在用藥物治療病情平穩后,加用鏈霉素族抗生素(15min~2h)后,使本病加重。此類藥物有:鏈霉素、雙氫鏈霉素、新霉素、多黏菌素、卡那霉素、巴龍霉素、紫霉素等。Lillmann等指出,假定d-tubocurarine(一種箭毒素)對神經-肌肉的阻滯作用為1000,則多黏菌素B為5,新霉素為2.5,鏈霉素為0.7,雙氫鏈霉素為0.6,卡那霉素為0.5。而在臨床上應用抗生素的劑量卻比箭毒素高100倍以上。因此,重癥肌無力病人的神經-肌肉傳導已受阻滯,或依靠藥物來維持平衡,在此情況下,一旦應用上述抗生素,必然使這種阻滯作用加重,病情進一步惡化。關于某些抗生素對神經-肌肉傳導的阻滯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認為鏈霉素和箭毒素一樣,可以減低終板對乙酰膽堿的敏感度,也有人認為它可以減少遞質(transmitter)的釋放。
3.自身免疫學說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認為重癥肌無力屬自身免疫性肌病,Simpson和Nastk在患者血清中發現抗乙酰膽堿受體(AChR)抗體,故提出自身免疫反應學說。認為AChR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成為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AChR抗體),主要是IgG,抗原抗體結合激活補體,沉積于運動終板,引起神經肌肉傳導障礙,導致肌無力癥狀。Patrick和Lindstron用實驗模型證實了運動終板有IgG和C3,免疫復合物沉著及運動終板微細結構變化,同時發現接合部AChR減少,并證明其減少的原因是:
①AChR抗體對AChR活性位點起免疫藥理學的阻斷作用;
②AChR的翻轉變化,促進AChR的降解作用;
③補體依賴性AChR破壞。AChR的減少使其與乙酰膽堿結合量減少,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降低甚或傳導障礙。臨床設法提高局部乙酰膽堿(AChR)的濃度將是有效的治療方法。AChR抗體的產生主要是淋巴細胞,臨床上患者也多有胸腺異常,同時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這是因為胸腺是免疫中樞器官。如果免疫中樞器官的功能減弱或消失,淋巴細胞將隨之減少,抗原刺激時產生很少甚至不產生AChR抗體,AChR不受破壞,即能維持正常的神經-肌肉興奮性。因此,臨床上摘除胸腺對本病有時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文獻報道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胸腺異常者高達50%~70%,其中10%~20%伴有胸腺瘤,約50%的病例有胸腺增大。40%血沉增快,30%~50%血清球蛋白增高,組織內(骨骼肌、心肌、甲狀腺、腎上腺)的免疫球蛋白升高。同時血清中出現抗肌抗體、抗核抗體、抗甲狀腺抗體,有時還有抗胃抗體等。血清補體效價低,且特異性地隨癥狀緩解而增高,隨癥狀加重而降低。有阻礙神經-肌肉結合部興奮傳遞的因子(體液、淋巴細胞等)。病人的胸腺髓質內淋巴樣改變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甲狀腺改變相似。因此本病常并發甲狀腺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支氣管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應用大劑量皮質類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獲得較好的療效,以上事實證明本病與自身免疫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