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1、一般概況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的發生與發展一般均較緩慢,因此患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但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是病變進程較快及遇有外傷時,或后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伴有發育性椎管狹窄癥時,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后出現癥狀。
2.頸部癥狀
病變早期,患者頸部可由無痛而逐漸出現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大多正常或有輕度受限,以頭頸后伸受限為明顯;當被動活動超出其正常活動范圍時,可引起頸部疼痛或酸脹感。
3.神經癥狀
主要是脊髓壓迫癥狀,其特點是不同程度的、可有間歇期的、慢性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一般先從下肢開始漸而出現上肢癥狀,少數病例亦可先出現上肢癥狀或四肢同時發病。
1)上肢癥狀:
主要是一側或雙側手部或臂部肌力減弱,并又出現麻木、無力及手部活動靈活性減退,嚴重者不能拿筆、持筷或捏取細小物品;患者握力大多減退,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尤以大、小魚際為明顯,檢查時可發現有痛覺障礙;霍夫曼征多為陽性。
2)下肢癥狀:
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無力,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步態顫抖不穩,有踩棉花感。內收肌痙攣明顯者,行路呈剪式步態。同時可有雙下肢麻木、無力及痙攣,嚴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癱于床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髕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多為陽性,可有深感覺及淺感覺減退。
3)其他癥狀:
主要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每3~5天一次,常有便秘及腹脹。患者胸腹部可有束帶感,并易于查出痛覺障礙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
4.后縱韌帶骨化癥脊髓受累程度的分型
脊髓及脊神經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無改變。臨床上一般是根據神經組織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以下五型。
1)脊髓橫斷癱瘓型:
指脊髓受累水平以下運動及感覺功能呈橫斷性障礙,這是后縱韌帶骨化癥中常見的也是較為嚴重的類型,其癥狀包括四肢麻木、運動障礙、手指精巧活動受限、步行困難及排尿失控等表現。
2)布朗(Brown-Sequard)征:
表現為一側運動麻痹而對側感覺障礙,此在后縱韌帶骨化癥中較為常見。但在臨床上所遇到的典型病例較少,大多為癥狀互相交叉發展,并逐漸過渡到癥狀日益明顯的典型表現。
3)襪套樣麻痹型:
手與足的指、趾部感覺異常(麻木、異物感),并伴有手足的運動障礙等,呈套狀。此乃由于脊髓的外周部分受到自外向內的壓迫所致,亦是臨床上常見的類型。
4)脊髓中央管型:
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在受到外傷時,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癱瘓,其中包括脊髓中央管損傷,表現為手部嚴重癱瘓,而足部卻幾乎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度運動障礙。
5)神經根型:
嚴格地說,此型患者在臨床上是很少遇到的。如患者有頸項部疼痛或一側上肢疼痛,則需考慮為神經根的損害。
二、診斷
1、單純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
頸椎的X線側位片上,能見到椎體后方有異常陰影。白色棍棒狀的大片骨化陰影為連續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為混合型,診斷容易。但是細小的骨化影如分節型、局限型等,單憑X線平片診斷會造成誤診。此時就常常需要做頸椎的側位斷層攝影。在斷層片上,可拍攝到比椎體更濃密的白色棒狀突出物黏附在椎體后方。
1)骨化形態的分類:
骨化形態主要為分節型、連續型、混合型和局限型共四個類型。
①分節型:
1個或2個椎體后方有骨化物存在,但不連續,是早期的骨化類型,但在臨床上可以表現出重篤的癥狀與體征。
②連續型:
自高位椎體后緣起,可見骨化物連續于幾個椎體后方。與骨化陰影的大小相比,本型的臨床癥狀并不十分嚴重。
③混合型:
為分節型與連續型兩者的結合,在OPLL中最為多見,癥狀也大多重篤。
④局限型:
騎跨于2個椎體后緣上方及下方,在臨床癥狀方面大多較為嚴重。
(2)脊椎椎管狹窄率:
取側位X線平片或側位斷層片,測量并計算因椎管骨化而致的狹窄程度,如狹窄率超過40%,則大多伴有脊髓癥狀。
2.CT檢查
能夠獲得頸椎橫斷面狀態的CT檢查,對于診斷本癥是極其有用的。大體說來,在一個椎體的范圍內分3層進行掃描攝影時,就可明顯地顯示出椎管內突出的骨化物(OPLL)。骨化物的形態不一,有廣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從CT指數也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尤其是手術操作程序的進行至關重要。
3.MRI檢查
近年來,MRI檢查已普遍應用于對頸椎及頸髓的診斷,對于診斷椎間盤病變與脊髓病變尤為重要。但對于本病來說,其特異性并不太高,因為骨化陰影在MRI圖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很難與其四周的硬膜外組織、正常的后縱韌帶等相區別;但可以看到因為骨化部位的壓迫而變細的脊髓形態。此外,MRI檢查對于頸椎病性脊髓病變、頸椎椎間盤突出、脊髓腫瘤等的鑒別診斷也具有重要意義。
4.其他
1)脊髓造影:
在決定手術部位時常需要選用脊髓造影來加以判定。下行性造影用小腦延髓池側方穿刺法,上行性則用腰椎穿刺法。可從攝片所見的狹窄、阻塞征象等來決定手術部位;亦可同時做CT(CTM)檢查,從脊髓造影的CT橫斷面上了解狹窄的情況。
2)椎間盤造影:
如能確定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是主要原因,并能否定椎間盤病變的,就不必做椎間盤造影。但有時椎間盤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檢查技術時,則需行椎間盤造影術,以了解椎間盤變化及觀察檢查時有無誘發痛出現。
3)EMG檢查:
肌電圖檢查對診斷神經癥狀的水平與范圍亦有其意義,可酌情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