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本身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它引起的重要臟器(尤其是心、腦、腎等靶器官)的并發癥己對人類構成嚴重的威脅。一些研究表明,血壓升高易合并心、腦、腎的損傷,如高血壓患者得冠心病較血壓正常者高4倍,合并心力衰竭則增加6倍,而且是引起腎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是名副其實的“無聲殺手”,高血壓的危害由此可見。我國近20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變化是好的(如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增加),但有些是不利于健康的,如吸煙、動物脂肪攝入過多,過度飲酒和少運動等,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加速了高血壓的發展。我國高血壓患病率調查結果顯示人群高血壓患病人數在20年中增加了1倍以上。與此同時我國各地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率上升很快,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血壓,將出現心、腦血管病的更大流行。近20年來世界上有些人群至今仍與現代生活相隔離,并保持較“原始”的生活習慣(如低鹽、低脂飲食、多運動、無飲酒吸煙習慣和精神壓力小等),其高血壓患病率很低,且沒有明顯的隨年齡上升的現象。因此高血壓流行不是自然規律而是人類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后得到的一種懲罰。因此,在我國進行高血壓防治是勢在必行,越早采取有力措施收效越大。高血壓預防具體策略可分為三級,即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及三級預防。
1.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是指己有危險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發生,或疾病處于亞臨床階段時即采取預防措施,控制或減少疾病的危險因素,以減少個體發病率和群體發病率。一級預防也叫原發預防。一級預防有兩種互為補充的策略:一是針對高危人群進行,即尋找出將來可能發生高血壓的人(如有明顯的高血壓家族史者、在兒童少年時期血壓偏高者及肥胖者等),在非常早期,血壓尚未升高前進行預防,這種方法需要從人群中檢出高危險因素個體,故檢查面廣。費用較高。二是針對整個人群進行預防,這種策略干預的是社會全體人群,不僅數量大,而且促使人們從兒童-青年時期就采取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一級預防不僅可顯著減少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對于預防糖尿病和某些腫瘤亦有明顯益處。具體措施如下:
(1)減輕體重:許多研究都證明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減輕體重可降低血壓水平。臨床和流行病研究常用的表示肥胖的指標是體重指數(BMI),BMI≥25為超重,BMI≥30為肥胖。當然并不是所有肥胖者都患有高血壓,也不是所有高血壓者都肥胖,但經過10~15年隨訪,超重者至少有60%將發生高血壓。我國于1958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別進行了3次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全國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1959年為5.11%,1979年為7.73%,1991年為11.88%,一直呈上升趨勢,而同時全國絕大多數省、市的平均體重指數也在上升,高血壓患病率高的省市平均體重指數也高。另有統計,我國的高血壓病患者中肥胖者是健康人的3倍,在各項危險因素中,體重指數與血壓的相關性最強,因此,要預防高血壓,必須減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供應豐富,而人們的體力活動強度降低,因此使攝入的熱量與所消耗的熱量失去平衡,從而導致了體重的增加。
因熱量過剩引起肥胖而導致高血壓的可能機制如下:①血容量和心排出量增加;②因伴有高胰島素血癥或腎素與醛固酮關系異常而引起體內水鈉潴留;③神經內分泌調節的紊亂,例如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活性增高;④細胞膜協同轉運功能缺陷,鈉鉀泵活動異常,都可能是引起高血壓和肥胖的細胞病理基礎。
減肥的措施一是控制食量。限制飲食要注意平衡膳食,不提倡使用抑制食欲的藥物。因脂肪提供的熱量高,故總脂肪的攝入應限制在總熱量的20%以下。老年人進食應細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過飽。二是增加運動量,科學的減肥方法強調低熱量飲食與體育活動相結合,可采用快步行走、游泳、保健體操、氣功等中等強度的運動項目,循序漸進,長期堅持,才能收到較好的減輕體重的效果。
(2)改善膳食結構:1977年,中國營養學會根據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原則,發表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主要內容包括8條,即: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經常吃適量魚、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吃清淡少鹽的食物;如飲酒應適量;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5)增加體力活動:有資料表明,體力活動少者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是體力活動多者的1.52倍。有報道,僅鍛煉一項可降低血壓正常人的收縮壓和舒張壓0.53~0.78kPa(4~6mmHg)。大規模的隨機試驗證明,體力活動和降低體重相結合可降低血壓。美國JNCV建議有規律的運動作為治療和預防高血壓的有效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措施之一。
老年人應該選擇規律的一定量的有氧運動,如快步行走或游泳30min,每周5次左右,也可以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老年人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過程中應沒有明顯不適的感覺,運動時心率不超過125次/min為宜。老年人應先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長期堅持。
(6)避免過度的精神緊張:精神壓力對血壓的升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顯示精神緊張、壓力大的職業,人群血壓水平較高。實踐證明,爭強好勝、固執、多疑、多愁善感,特別是憤怒、敵視情緒的人最易患高血壓病,所以保持心情平和寧靜,學會放松自己、防止暴怒,避免精神刺激,適當休息,多信任他人,睡眠不好及時調整睡眠。
雖然高血壓的發生多在老年,但高血壓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做起。預防高血壓的戰略重點應放在一級預防。
2.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是指對已患病的個體或群體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復發或加重,這些措施常包括一級預防的措施、合理藥物治療及病后咨詢等。簡言之,二級預防就是及時的、正確的治療。由于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超過1億,每年有150萬人死于腦卒中,因此二級預防意義重大。
預防成功的標準: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推遲并發癥發病的年齡,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不因為高血壓而影響工作,學習和壽命期限。其具體措施如下:
(1)繼續落實一級預防的措施。
(2)進行系統正規地抗高血壓治療:方案如下:①根據不同的患者,參考抗高血壓的藥物評價標準,選擇適當的藥物在2~4周或更長的時間內將血壓降至18.6/12kPa(140/90mmHg)以下。藥物的降壓作用應力求平穩,安全有效,同時應是價格低廉,每天服用1次,這樣才可能使患者長期堅持治療。②按照血壓變化規律,選用最好的服藥時間,如每天第1次給藥應在早晨6點。③除降壓藥物外,加用小劑量(75mg/d)阿司匹林,作用有兩方面,降低血小板聚集協助降壓;防止血栓形成而預防冠心病和腦血管病。④選用比較好的監測方法,即在血壓高峰時測血壓,以使高峰時血壓也降至正常。⑤兼顧其他因素的治療,治療老年高血壓可優先考慮利尿劑和鈣拮抗劑,當合并有其他危險因素時應區別對待。例如:患者兼有左室肥厚、糖尿病,則宜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患者兼有高脂血癥、痛風,則不宜使用利尿劑等;男性老年高血壓患者易合并前列腺肥大,這時適用α受體阻滯劑等。只要長期堅持上述做法,就一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3.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是預防其并發癥的發生和患者的死亡,其中還包括康復治療。即高血壓患者,當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急性心衰、腦卒中等,及時合理處理,控制病情發展,搶救病人的生命,降低其病死率,以及在這些并發癥病情穩定后的康復治療。臨床工作中,我們觀察到相當多數的高血壓患者的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是由于患者長期“無癥狀”,致使患者長期是高水平的高血壓,而未能得到治療或未能得到及時正確治療的結果;或者是由于病人缺乏必要的自我健康知識。
高血壓病的預防應強調以下幾點:
(1)對每一位來院就診的病人,均應常規測血壓,以更多地發現高血壓病人。
(2)高血壓治療根據是血壓水平,而不是癥狀,對于那些血壓升高而無癥狀的患者,一定勸其接受治療。
(3)一定有規律服藥,定期復查,使血壓真正降到正常值以下。
(4)病情平穩時,督促病人堅持服藥,不能認為自己沒事而自動停藥。
4.社區防治 社區防治的關鍵是要有領導、專家、基層醫務人員3個方面的結合,缺一不可。北京朝陽區對心血管病經過11年綜合防治,使心肌梗死、腦卒中的發病率分別由防治前的31/10萬,117/10萬降至防治后的21.1/10萬及67/10萬,分別下降了29%及43%。
(1)建立組織和培訓人員:要做好高血壓的社區防治工作,首先必須建立有領導、專家、專業人員、基層保健人員和群眾參加的防治網系統,WHO曾建議可按以下3個水平進行培訓。
第一,三級培訓。擔任高血壓防治研究的國家級和大城市心血管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士,應具備豐富的現代心臟病學、內科學、流行病學和與之有關的知識,并能負責組織規劃的制定和培訓省或地區有關科研人員。
第二,二級培訓。多指省級、地區的醫院或中心的內科、流行病或職業病等方面的專家。他們負責對地區或縣級的心血管病或慢性病的人員進行培訓。
第三,初級培訓。對象為基層醫院、廠礦保健站、街道衛生所及農村保健人員,由曾接受二級培訓的人來培訓這些單位的醫護人員、藥劑師、助產士、專職保健人員及志愿者。
(2)社區干預:我國高血壓人數現已超過1億人,而且還繼續逐年增加。面臨的嚴重后果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和病殘危險的顯著增加。日益加大的衛生經費將構成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進入21世紀后,這種影響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成而更加嚴重。盡管如此,我國人群中多數高血壓患者尚不能堅持服用降壓藥,而且血壓能夠得到控制的人數城市僅為4.1%,農村僅為1.2%,最為嚴重的,還有眾多的高血壓患者并沒有認識到自己已患有高血壓。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處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顯上升的階段,近年來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以社區人群為基礎的心血管疾病干預研究的結果。我國在1991~1995年的“心血管病高發區社區人群綜合性預防研究”,該研究選擇了3個城市社區和1個農村社區共有40萬研究人群,經過4年干預以后,人群中危險因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血壓患者服藥率及控制率增高,腦卒中發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下降趨勢,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學知識證明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這種預防潛力很大,需要全社會的醫務人員,政府部門和群眾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
社區(community)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根據一定的規范和制度結合而成的社會實體,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并通常由共同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居民,形成一個地域性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它可以是一個自然村落,城市中的一個街道,也可以是一個企業生活小區,也可以是一個縣域城市的一個區,乃至一個城市。
①社區干預策略的一般原則:
A.社區分析要因地制宜:高血壓患病率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分布不同,其分布趨勢是南低北高,這與不同區域的社會環境、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密切相關,故不同社區其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以及其他的環境因素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別。
B.多學科參與:高血壓的社區干預是以流行病學為基礎,需要現代醫學知識、行為學知識及社會學知識等共同參與運作的研究。
C.社區干預是基于社區人群的研究:社區干預是為了改變社區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干預措施或計劃、高血壓的早期診斷、治療和控制,必須能夠被社區的服務體系和社會組織所接受,得到他們的協作并能成為他們工作的一部分,通過他們能夠將這些計劃或措施在全社區付諸實施。
D.建立流行病學監測系統:建立一個完整的流行病學監測系統對于社區干預是重要的。監測內容可根據研究目的確定,它可以是疾病監測,也可以是各種暴露因素及防治水平的監測。
E.重視干預計劃及措施的可行性:在社區干預中所訂措施或計劃的可實踐性,是保證其能否在全社區人群中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措施或計劃的制訂必須以該社區的社區分析為依據,這種措施或計劃的具體內容應能通過社區組織自身去落實,使之能成為全社區人群的行為。
②干預策略(表6):高血壓的社區干預策略包括人群策略和個體策略(也稱高危策略)。
A.人群策略(Mass Strategy):人群策略是指以全人群為對象,以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為主要手段,以降低人群中與疾病發生有關的危險因素水平為主要目標的預防策略,而不是針對高危個體。對不同疾病、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人群策略又有其各自的特點。
人群策略有如下特點:
a.目的和目標:目的在于降低整個人群的平均血壓水平,減少高血壓發病率和患病率。目標是降低人群中與高血壓發生有關的危險因素水平,但在高血壓高發的地區,人群策略的目標也應包括促進高血壓病人的檢出、治療和控制。
b.健康教育的對象和重點: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宣傳欄等多種媒體進行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是人群策略的主要手段和最大特點。
c.公眾教育:其重點是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性、高血壓的可預防性和預防的方法。
d.高血壓病人教育:主要包括:高血壓的危害性、高血壓發病的隱匿性、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高血壓終生治療的必要性、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對于高血壓病人的重要性及血壓控制的標準。
e.醫務人員的教育:主要通過繼續教育的途徑。醫務人員不僅應不斷了解高血壓診斷治療方面的進展,更應重視在對高血壓病人的臨床實踐中真正應用這些新知識。
B.個體策略:個體策略也稱高危策略,是從人群中檢出高危的個體或亞組,有針對性地給以適當的干預,以改變其高危狀態。從而達到減少相關疾病發生和死亡的目的。
個體策略包含2個基本步驟:首先識別檢出高危個體或亞組。其次對檢出的高危個體進行適當的干預。檢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對檢出的高危者,針對其不同的情況給予有效的干預。對檢出的高危個體采用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等干預,糾正其高危因素,使危害減到最低程度。
由于人群策略面向的對象是全社區的人群,其中多數個體認為自己身體健康未患疾病,他們對種種預防措施感到受益不大,所以干預措施在實施中的順應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高危個體針對性較強,干預措施容易被他們所接受,產生較好的效果。因此,在高血壓的防治中,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是可以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在預防干預的實施過程中,兩種策略緊密結合,可以取得社區防治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