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假膜性腸炎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假膜性腸炎是由兩種菌群產生毒素致病。
另外,病人機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功能下降或某些疾病導致腸道缺血、淤血等均可導致腸道內菌群失調發生假膜性腸炎。
除了抗生素的應用之外,未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其他疾病,如胃部分切除術或迷走神經切除加幽門成形術、胃大部切除術胃空腸吻合術后、十二指腸或空腸憩室、手術性盲袢(端側吻合)、腸梗阻(狹窄、粘連、炎癥、癌)腸短路和曠置影響,腸內瘺、回盲部切除等以上原因均可造成胃腸運動功能變化,減弱了腸道對菌群過度增殖的抗菌防御能力,從而導致本病癥的發生。
其他如白血病、惡性腫瘤或接受放療、化療、激素治療以及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也能改變腸道正常菌群生態平衡,糞便中也可能分離到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產毒菌株,發生假膜性腸炎。
二、發病機制
腸道內的細菌來自口腔,從外界進入消化道的細菌經過胃時大部分被胃酸殺死,僅有很少數未被殺滅的細菌進入十二指腸以及回腸的上段,十二指腸和空腸幸存的細菌主要是革蘭陽性鏈球菌、乳酸桿菌、微粒球菌屬和酵母菌,總數少于105/ml。
腸內容物進入到大腸以后,細菌在缺氧環境中呈中性或弱堿性、內容物移動又緩慢的條件下大量繁殖,其中主要的是厭氧性機會菌叢。
在胃酸缺乏或作部分胃切除患者的胃和小腸中,可發現需氧和厭氧細菌數明顯增加,近段小腸出現大腸桿菌和厭氧性革蘭陰性桿菌,并且鏈球菌、乳酸桿菌和真菌數目也增加。正常菌群促進機體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參與機體內膽固醇、類固醇、脂肪、蛋白質、類脂、氨基酸以及某些藥物的吸收和代謝。
大量應用抗生素,特別是經口服用以致于改變了腸道細菌之間平衡關系,將出現腸道細菌的菌群失調。非致病的腸道內細菌,如大腸桿菌等因對抗生素敏感而被大量殺滅,抗藥性相對較強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某些莢膜芽孢桿菌及真菌等迅速生長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腸道病變。
1、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是與抗生素相關的假膜性腸炎的重要發病原因,在未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中,難辨性梭狀芽孢桿菌數量僅占厭氧菌的2%~3%,細菌產生的毒素少,甚至不產生對人體致病的毒素。
長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能抑制腸道內各類細菌的生長,不受抗生素影響的耐藥性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則迅速繁殖,大便中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可高達厭氧菌的10%~20%,產生大量的外毒素,引起黏膜壞死、滲出性炎癥伴假膜形成,在所有假膜性腸炎的大便中都幾乎可找到這種外毒素。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至少產生四種物質,即毒素A(腸毒素)、毒素B(細胞毒素)、運動性影響因子和一種熱敏感毒素。
(1)毒素A:
可刺激黏膜上皮細胞增加水和電解質的分泌,使水分和電解質大量丟失。在低濃度時可以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活化鳥苷環化酶,導致細胞內G-磷酸鳥嘌呤核苷增加。
(2)毒素B:
可造成局部變態反應使腸黏膜變性壞死,纖維素、黏蛋白滲出形成假膜,如將這種毒素經口注入動物體內可引起腸炎、致死。
毒素A和毒素B的作用是協同的,先是毒素A引起腸道組織病變,其后毒素B再作用于這些受損的組織細胞。兩種毒素均有抗原性,能與相應抗體作用,毒素A的抗血清不能中和毒素B,而毒素B的抗血清除可中和毒素B外還可以中和部分毒素A。
(3)運動性影響因子:
存在于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培養液的過濾除菌上清液中,它可改變兔回腸袢肌電活動。
(4)熱敏感毒素:
對熱敏感,非常不穩定,其作用和霍亂弧菌、大腸埃希菌的腸毒素相同,可引起兔回腸液分泌增加,但不引起組織損傷。
2、凝固酶陽性的溶血性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
正常情況下胃腸道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腸道內存在著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菌種和數量基本上是恒定的。這些細菌有助于細菌本身和它所引起人體產生的抗體來抵抗感染。
一旦某些因素使這個系統失去生態平衡,就會致病。抗生素最易產生菌群的比例失調,因此是假膜性腸炎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常引起假膜性腸炎的抗生素依次是氨芐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頭孢菌素類。不常引起的是青霉素、紅霉素和復方新諾明。偶可引起的是氯霉素、四環素、甲硝唑和氨基糖苷類藥物。
當使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后(如土霉素、氯霉素、四環素、氨芐青霉素、先鋒霉素等)抑制了腸道內包括大腸桿菌在內的各種菌群,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大量繁殖產生外毒素,導致假膜性腸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