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補腎陽與填補腎精屬于不同治法,通常需根據患者體質辨證施治。腎陽不足與腎精虧虛可能并存,但需明確主次關系。
腎陽是人體溫煦和推動生理功能的動力,腎精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陽虛常見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鹿角膠、肉蓯蓉、巴戟天等。腎精虧虛多表現為發育遲緩、耳鳴健忘,需填補腎精,常用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等藥物。兩者雖同屬腎虛范疇,但病理機制與用藥方向存在差異。臨床需通過脈象、舌診等綜合判斷虛實比例,避免單用補陽藥物耗傷陰精,或過用滋膩藥影響陽氣升發。
日常出現乏力、畏寒、腰膝酸軟等癥狀時,建議盡早就醫明確證型。飲食可適當食用核桃、黑芝麻等平補之品,避免盲目服用溫燥或滋膩藥材。用藥需嚴格遵循中醫師指導,根據體質動態調整配伍,不可自行長期使用單一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