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作為一種中草藥具有去風濕消炎殺菌等方面的作用,對于治療風濕疾病、紅斑狼瘡具有很好的療效。但是,雷公藤并不是完全無毒害的。其成分中實際上還含有一定量的毒素,如果在用量上控制不得當,很可能會導致出中毒的問題,引發出一系列的副作用,會對人體產生比較大的不利影響。
雷公藤治療類風濕的利弊
雷公藤內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國內文獻首見于1974年 福建三明地區第二醫院的報道。同年,湖北省某中醫院根據周氏的經驗,用此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亦取得了良好療效。 1976年,通過武漢、鐘詳等地臨床觀察500余例,驗證了雷公藤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總有效率在91%?95%之間。
1.雷公藤的性咮、歸經與功用
雷公藤味辛苦、性涼(或寒),有大毒;亦有少部分文獻認為其性溫。其入肝睥二經,行十二經絡;功能清熱解毒、殺蟲、 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痹 痛、歷節風、疔瘡癤腫、皮膚瘙癢等癥。
2.主要藥理作用
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雷公藤具有肯定的抗炎、鎮痛及免疫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抗凝、改善血液理化特性與微循環的作 用。由于它對更新率較快的組織與細胞具有抑制作用,故認為它是一種具有細胞毒的烷化劑,因而具有抗白血病、抗生育、抗菌、殺蟲等作用。雷公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有效量與中毒量很接近。產生的毒副反應與藥物的直接刺激和細胞毒怍用密切相關。
3.主要劑型與用法
根據制劑精細程度可分為三類:①生藥和粗提制品,如煎劑、酊劑、酒劑、沖劑、糖漿劑、水浸膏和醇浸膏,此類目前應用較多;②再制品,多為分離提取后的產物,含有效成分較髙,如雷公藤片、多甙片;③有效單體,如雷公藤甲素。現按臨床常見給藥途徑將主要劑型及用法分述如下。
(1)煎劑:全根(包括根皮)或根莖木質部(根去皮)切成碎片文火(小火)水煎,2小時為度(久煎可破壞其有效成 分)。一般全根用量每日10?15克,不超過15克;根莖木質部用量較大,每日20?40克。水煎后2?3次飯后服用。此外,尚可辨證地與其他中藥配伍合煎,療效更佳。
(2)酒劑:
①雷公藤酒:雷公藤250克,水2500毫升,文火煎至1000毫汗,過濾去渣后,加入冰糖或白糖250克溶化,冷卻后加白酒1000毫升即成。生藥含量為12.5%。每次服15 ?25毫升,每日2?3次。
②復方雷公藤酒(黃藤合劑):雷公藤250克,生川烏60克,生草烏60克,當歸、紅花、桂枝、川 牛膝、木瓜、羌活、杜仲、地骨皮各20克,加水2500毫升,文火煎至1000毫升,過濾去渣,加入冰糖或白糖250克溶化,冷卻后加酒(50度左右)1000毫升即成(含生藥量12*5%)。成人每次服20?30毫升,最大40毫升,日服3次,飯后服用。
(3)酊劑:全根晾干后切成2?3毫米的薄片,取125克泡 于46?60度白酒1000毫升中,攪拌后將容器封閉,兩周后過 濾使用(即成12. 5%的酊劑)。成人每次服10?15毫升,不超 過20毫升,日服3次。
(4)片劑:目前市場上可見到黃藤浸膏片、雷公藤片、雷公藤多甙片,患者可按說明服用。
4.毒副反應及處理
(1)毒副作用:與藥材質量、制劑、用量及個體等因素有關。
①胃腸道反應:常見。主要為口干、納差、胃脘不適或伴燒灼感、腹脹、腹瀉或便秘。較重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大 便潛血陽性。可辨證地與其他中藥配伍合煎,療效更佳。
②皮膚粘膜反應:皮疹、瘙庠、結膜炎、脫發等。
③對心、肝、腎的影響:多數資料報告無明顯不良影響。但少數用藥后對心臟傳導系統和心肌有影響,如出現傳導阻滯、中毒性心肌炎。部分人出現谷一丙轉氨酶升高、肝區不適或疼痛。少數人出現下肢水腫,血中非蛋白氮升高。
5.雷公雷的使用切記遵醫囑,不可自行加減藥量。藥量配伍得當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育齡期男子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