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假如寶寶體溫在38~38.5℃上下,且沒有非常難受、精神面貌優良,換句話說仍然吃、仍然睡及仍然玩,就無須心急地送孩子就診,或者應用退熱藥。但若有熱性痙攣病歷的小寶寶則需積極主動的醫治。
兒科醫生覺得,發燒在38.5~39°C以上時,可適當地應用退熱藥,以緩解小孩子的難受及緩解父母的焦慮情緒,并避免小孩子熱痙攣產生。但假如出現40.1℃以上的高溫,就得應急醫治才行。
一般來說,退熱藥以內服退熱藥主導,除非是孩子吃了退熱藥1小時后,仍發高燒到攝氏度39度以上,或者小寶寶一服藥就吐,或者沒法灌藥,才需考慮到塞肛劑,不然肛劑大多數是備而不用。
肛塞劑備而不用的原因,關鍵是由于肛劑的退熱藥劑要用較為強的非類固醇激素類抗炎癥藥品,自然,一些醫生開的內服退熱藥也是這類藥,對小寶寶一樣都是有可能皮膚過敏的副作用,僅僅肛塞劑關鍵通過黏膜消化吸收,盡管藥力功效快,但對小寶寶黏膜容易導致刺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