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是半夏類方中治療胃病的專方,它在泱泱中華大地上久經考驗,因為中國本就是一個胃病大國嘛。半夏瀉心湯的方證可以簡略到用六個字就能概括,哪六字?那就是“上嘔、中痞、下腸鳴”。 這是一張治療上消化道炎癥的古方。
遙想仲景當年,軍閥混戰,饑荒連年,百姓生活極端困苦。飲食不調,顛沛流離,驚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必定很多。臨床多表現為上腹部痞痛、或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等。這就是古代所說的痞癥。張仲景經驗,凡嘔吐而腸鳴,心下痞者,都可用半夏瀉心湯。因為本方能較快地消除心下痞的癥狀,所以名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說:“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傷寒論》說:“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這些條文,就明確地提示半夏瀉心湯可以治療消化道疾病。上嘔、中痞、下腸鳴,病變在整個胃腸道。嘔吐是本方證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見飲食物無食欲,或有惡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進食不久以后,上腹部發脹,或者消化液返流。這種飲食不下出現上反。所謂痞,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但按壓后并不是硬滿如石,也不是腹滿如覆瓦,相反很軟。現在許多上消化道炎癥均可表現為“心下痞”。腸鳴,多伴有大便次數增加,或不成形等。
胃病是中國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而半夏瀉心湯也是一張常用方、久經實踐檢驗的古方。但是,現在能用半夏瀉心湯原方治療胃病者卻不多。大多自擬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藥一隊,草頭藥幾把,蟲類藥幾樣,礦物藥一堆,美其曰此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變。臨床療效不能說沒有,但總不如半夏瀉心湯來得快捷,口感也沒有半夏瀉心湯那樣苦得爽口。所以,我真心希望讀者們多用此方,因為千百年來,有無數的醫生用過這張方,而治好的胃病患者更是天文數字!中醫不可能有動物試驗,古人就是在人身上試出了這張配方。因而,這張配方更顯得珍貴。
[組成用法]
半夏10~15g、黃連3~5g、黃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參5~10g、大棗12枚。水煎,分3次溫服。
本方在現代臨床應用廣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等見有“心下痞”時可使用本方。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肝炎腹脹、甲亢伴有腹瀉等以腹中雷鳴為主證時也有使用本方的機會。其他方面諸如結膜炎、慢性哮喘、口腔潰瘍、頑固性咳嗽、冠心病、失眠、眩暈、妊娠惡阻、黃帶、閉經等疾病都可見本方證。
本方廣泛應用于消化道疾病,上嘔中痞下利足本方經典方證的特征。如劉渡舟治張某,男,素嗜酒。1969年發現嘔吐、心下痞悶,大便每日兩三次而不成形。經多方治療,效不顯。其脈弦滑,占苔白,辨為酒濕傷胃,郁而牛痰,痰濁為邪,胃氣復虛,影響升降之機,則上見嘔吐,小見痞滿,下見腹瀉。治以和胃降逆、占痰消痞為主。擬方:半夏12g、干姜6g、黃連6a、黃芩6g、黨參9g、炙甘草9g、大棗7枚。服1劑,大便瀉下白色膠涎甚多,嘔吐十去其七。又服l劑,則痞利皆減。凡4劑痊愈(《新編傷寒論類方》,1984,93)。三者之中,又當以痞為核心。本案辨證時抓住心下痞而確定為瀉心湯證;根據惡心嘔吐及有嗜酒釀痰的病史而確立為痰氣痞,所以服用半夏瀉心湯后從大便瀉出許多白色痰涎而愈。
本方在其他方面的使用也很多,如岳在文治云某,男,28歲。口腔潰瘍半年余,時好時犯,服清熱瀉火之劑,不僅不效,反而更劇,西藥維生素B、維生素C長期服之不應。詢其致病之因乃外出工作,饑飽不均,寒熱不調。自感胃脘痞滿不適,腹中腸鳴轆轆,大便稀干不等,溲黃,飲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質紅,苔白膩,脈濡數。證屬脾胃不調,寒熱錯雜,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溫下。方擬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6g、干姜6g、黃連10g、黃芩10g、黨參12g、白術10g、茯苓10g、陳皮10g、山藥15g、炙甘草6g。2劑后口腔潰瘍應手而瘥,脾胃諸癥隨之而愈(內蒙古中醫藥,1989;2:32)。脾開竅于口,寒熱錯雜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潤而陰火上行,致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病屬寒熱錯雜,單清其火或只溫其寒,皆不能愈。惟寒熱并投,升降氣機,斡旋勺中焦,方能使痞開結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皇漢醫學》載一婦人腹滿,經閉數月,心下痞硬,氣宇郁甚。經閉急恐不通,欲先瀉其心下痞硬,用半夏瀉心湯,七八日,經水大利,氣力快然而痊愈。用半夏瀉心湯治經閉行,婦科書籍,多為不載,其案例恐也不多。上郁下閉中痞.而調中抓住主癥心下痞硬,投以半夏瀉心湯,使中氣疏轉,郁解經利,可謂開調經—法。
臨床使用本方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其病機特點。本方的病機特點為感受外邪日久,或失治、或誤治,出現正氣不足、脾胃之氣大虛,然邪熱又結于胸膈胃脘之間,為典型的寒熱虛實夾雜證。其次要把握主癥。本方的主癥為心下痞滿,按之柔軟而不痛,伴腸鳴及惡心、欲吐、便溏或下利等胃腸道癥狀,并兼見心煩、失眠等精神癥狀,臨床多見于消化系統疾病,但心腦血管疾病、甚或呼吸系統疾病等也可見本方證。最后掌握本方的舌象特點,即舌質多淡紅或邊尖紅,苔膩、黃白相兼,或朝白暮黃,或朝黃暮白,或今日白而明日黃,黃白交替出現,這是黃連舌、干姜舌并見的舌象。
半夏瀉心湯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熱補瀉同用之方。方中黃芩、黃連與半夏相配以清化胸膈、胃脘之痰熱,其中黃連、半夏乃小陷胸湯的重要組成部分。干姜與黃芩、黃連相配則寓附子瀉心湯之意,而干姜、人參、甘草、大棗相配則寓理中湯之意,此—方集數方之功。而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四味藥又是本方寒熱補瀉的核心成分,這一點可以從治療寒熱錯雜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得到證明。由此可見,經方也非常注重雜合而治的組方思想。臨床使用本方時不能因為舌紅或苔膩而隨意減去干姜、人參、大棗。我們可以根據寒熱虛實的多少,對方中互為對立的兩組藥的劑量作相應的、動態的調整。比如,以熱痞為甚者,可以將黃連、黃芩的量調大;而以寒瀉為甚者,則應把干姜用量調大,不必機械地遵循原方比例。在加味上,《經方驗》載山東名醫劉景棋使用本方多加枳實,對于消除痞證有增效作用。
《傷寒論》中所載本方沒有人參,而《金匱要略》、《千金方》及《外臺秘要》所載均有人參,歷代醫家對此評說不一。臨證可根據具體病情加以取舍,對下利日久氣陰耗傷者,理當用之,對濕熱病而形氣不虛者則不宜用。人參之功在于補益,甘草則兼補益與祛邪,兩擅其功。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為15g以上,特別是治療潰瘍病可用至30g以上,而且使用的飲片多生炙各半。寒可加附子,熱甚可加重黃連。虛甚可加重人參,實可加入黃,兼右表證可用桂枝或柴胡。吳鞠通即用本方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治陽明暑濕,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真是善用仲景方者。
自從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炎的病因后,西醫治療胃炎和潰瘍的理論轉為抗菌療法,采用簡單的抗生素即可以大大提高胃炎和潰瘍的治愈率,一個并不起眼的病理發現在短短地一二十年內為千百萬胃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甚至挽救了生命。世界人民感謝他們,他們得到這個國際大獎也是無愧的。在祝賀這兩位科學家得獎的同時,我更深深地欽佩張仲景。他雖然沒有發現許多胃病是由細菌引起的,但他卻知道這些胃病應該用黃連黃芩這些帶有廣譜抗菌作用的藥物,而且知道黃連黃芩再配伍半夏、干姜、人參、甘草、紅棗效果更持久,更穩定,病人服用湯液時口感更好。因為他記錄了一張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