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tǒng)寶貝,在古老的中國,還沒有西藥之前,一直使用中藥的方子治療疾病。中藥有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我們不能丟棄它。現(xiàn)如今還是有很多人在用中藥方子,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中藥,名叫九香蟲。九香蟲一經(jīng)炒熟之后,即是一種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藥用美食,并且有多種功效。
【中藥名】九香蟲 jiuxiangchong
【別名】臭屁蟲、屁板蟲、瓜黑蝽。
【英文名】Aspongopus。
【來源】蝽科昆蟲九香蟲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蟲體。
【動物形態(tài)】全蟲六角狀橢圓形而扁平,紫黑色帶銅色光澤。頭小,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卵圓形,單眼1對。喙較短,觸角5節(jié)。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規(guī)則橫皺紋。翅2對,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翅末1/3為膜質。足3對,褐色,以后足最長。腹面密布細刻及皺紋,后胸膜板前緣區(qū)有2個臭孔,能由此放出臭氣。
【產(chǎn)地分布】成蟲常在土塊、石塊下及石縫中越冬,每年3月飛出。分布于我國西南、華南、華東地區(qū)與湖北、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捕捉。置適宜容器內(nèi),用酒少許將其悶死,取出陰干;或置沸水中燙死,取出,干燥。
【藥材性狀】本品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1.6~2厘米,寬約1厘米。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頭部小,與胸部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卵圓狀,單眼l對,觸角1對各5節(jié),多已脫落。背部有翅2對,外面的l對基部較硬,內(nèi)部1對為膜質,透明;胸部有足3對,多已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每節(jié)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脆,折斷后腹內(nèi)有淺棕色的內(nèi)含物。氣特異,味微成。
【性味歸經(jīng)】性溫,味辛、咸。歸肝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功效與作用】行氣止痛、溫腎壯陽。屬理氣藥。
【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湯;或入散劑,0.6~1.2克。一般炮制后用。用治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肋胃脘脹痛以及腎陽不足之腰痛、陽痿。
【主要成分】含脂肪、蛋白質、甲殼質等。脂肪中含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實驗表明,九香蟲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其水煎液具有較強的纖溶作用和鎮(zhèn)痛作用。九香蟲的抗癌、抑癌元素錳和鎂含量較高,可能有抗癌作用。
【使用禁忌】陰虛內(nèi)熱者禁服。
中醫(yī)是我們老祖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精華,可以說已經(jīng)深入我們中國人的骨髓,但是隨著西醫(yī)的傳入,這個古來的精華已經(jīng)逐漸被大家遺忘,現(xiàn)在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相信中醫(yī),有的還只是道聽途說,所以小編希望大家能從心里面去真正了解中醫(yī),了解我們的文化并且真正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