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好吃的,很多職業吃貨對此有著特別專業的看法,知道有些美食好吃在哪,也知道去哪找好吃的。感覺只要跟著職業吃貨,絕對餓不到肚子,而且有些吃貨不但嘴巴吃的叼,做菜的手藝也不賴。因此也得到很多人的夸贊,而很多美食的名字起的也很奇怪,有的叫驢打滾,這很多人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其實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的一道小吃,但是生活在南方的人很少會見到這種菜,只有在北方的人可能會經常吃到這道菜,但是隨著人口的遷徙,有些北方人到南方來生活,也就把這道菜帶到了南方,現在很多南方人也會吃到驢打滾。
驢打滾的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豆面卷子北京稱驢打滾,是滿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滿洲地區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源于滿洲,緣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自古以來承德地區就盛產一種黍米,據《熱河志·物產》記載:"黍,土人稱為黃米"。這種黍米,性粘,承德叫黃米,可悶干飯,或碾成粉用來做粘豆包、年糕和"驢打滾"。喜吃粘食本來是滿族人的傳統,因為滿族的狩獵生活,經常是早出晚歸,吃粘食耐餓。"驢打滾"就是在200多年前從粘食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看過上面介紹后,大家對于驢打滾的印象有沒有更進一步加深呢。如果對小吃類比較癡迷的朋友還可以搜集這方面的相關做法,做出自己喜歡吃的小吃,那可是真厲害呢。還有很多奇怪的小吃名字,大家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消息,會了解到更多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