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武俠劇《射雕英雄傳》,吃著飯,我的口水那個流的,你別想歪了,不是我手里的碗的飯菜,而是電視機前面的那道菜,好吃,美味。我腦袋就被這些充斥著,好像吃啊,過年過節那些雞肉,我都吃膩了,可是這么原始的吃飯就真的沒吃過,他是怎么做出來的?我問了媽媽。
(一)將雞宰殺、退毛,在雞左腋下開口,取出內臟,洗凈晾干,拍斷雞腳、翅膀、腿骨、頸骨,用紹酒50克、醬油50克、蔥末和姜汁各少許腌20分鐘。另將雞肫、肝切成片,蔥、川冬菜、豬肉切成絲,加醬油、紹酒、白糖、味精炒熟收干鹵汁后,塞入雞肚內。再將蔥末拌以少許熟豬油,搽遍雞身。然后用豬網油將雞包好,再用荷葉包好,用小繩扎緊。
(二)將封酒甏的泥敲碎加精鹽、黃酒和水拌成厚糊,平攤在濕布上,把包扎好的雞放在泥中間,再將濕布拎起,使泥牢固貼在雞上,然后換用廢報紙包沒,并在泥面上戳二三個小孔。將泥團雞(腹部朝上)放入烘箱,先用旺火烘烤40分鐘取出,用濕泥將小孔涂沒,再入烘箱烘烤30分鐘后,改用文火煨烤80分鐘(必須每隔20分鐘翻一次身)至熟。食時敲開泥巴,除去小繩和荷葉裝盆,連同花椒鹽、辣醬油一起上席。
據傳,古時由于封建王朝戰亂暴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淪為乞丐。一天有個流落到江南的叫花,在饑寒交迫中昏倒,難友為他搞來一只小母雞。可苦于沒有炊具,急難中,便仿效烤紅薯的方法,用爛泥把雞包起來,放入篝火中用柴草煨烤泥團,使其成熟,意外地發覺此雞異香撲鼻,十分好吃。從此,這一別致的煨烤法便傳開了。杭州廚師吸取中不斷加以改進,采用嫩雞、紹酒、西湖荷葉、腹中填料,進行精細加工,使烤雞香醇透味,終于成為人們喜歡的傳統名菜。
特點:雞身白凈,肉酥離骨,食不嵌齒。
原料:叫化童雞選用紹興、蕭山一帶的越雞。
調料:香菜15克大蔥10克姜5克大蒜5克料酒15克老抽10克花椒粉5克甜面醬20克辣醬油20克白砂糖3克鹽4克味精2克香油2克植物油120克各適量
烹調過程:除去內臟,填入紹酒、姜、蔥等佐料,用豬網油、荷葉、箬殼分層包裹,用繩扎緊,再涂上用紹興酒腳、鹽水調和的酒壇泥,放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時而成。食時,當場打開泥團,香氣四溢。????聽了媽媽的講解,我自己動手做了,為什么是我自己做呢?哈哈。我感覺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才會讓我自己珍惜吃,不然我就會各種嫌棄,不為什么,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懂得其中的心酸,人嘛,就是這樣,只從我會做后,我邀請小伙伴們,一起動手做,還增加了彼此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