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葡萄酒好還是白葡萄酒好?”這是少數幾個初學者常問,但我一時又不知道從何答起的問題。如果只給出最簡單的答復,我會說“兩個一樣,可以很好,也同樣可以很糟糕”,估計沒人會對這個答案滿意。
但畢竟紅白葡萄酒之間的不平等太明顯了——大部分人把葡萄酒叫“紅酒”,而“白酒”則專指國產高度白酒;當我們談論勃艮第或者羅納河這樣紅白都很優秀的產地時,第一反應往往都是當地的紅葡萄酒;翻翻朋友圈,只要有人曬酒,絕大篇幅也是以紅為主。
這種紅白不等的情況并非僅限國內,全世界的新興市場,紅葡萄酒都通常更火,只不過在中國更明顯。畢竟,就算從歷史來看,沒有人比波爾多酒商更早經營中國市場:在北洋水師為慈禧訂下第一箱法國葡萄酒開始,那些商人就在積極營造這樣一種概念——葡萄酒應當是紅的,最好還是波爾多的。“法國紅酒”和“波爾多”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人家從清朝就開始下一盤很大的棋了。
不只早了百年起步這點(已經夠有利了),很多消費者選酒更看重養身保健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我們認真考慮過去幾年市場上對葡萄酒保健概念的宣傳,被提及最多的抗氧化(單寧酸)和增強抵抗力(白藜蘆醇),幾乎都是紅葡萄酒的獨有成分,這也讓大部分為了保健而購買葡萄酒的消費者專注于紅的。
紅葡萄酒的顏色當然不來自于人工色素,而是由于發酵時,葡萄汁和紫紅色的葡萄皮泡在一起,把葡萄皮的顏色萃取了出來。除了顏色,葡萄皮上另一個物質——單寧,也會進入葡萄汁。這一方面給予大家想要的“抗氧化”作用,同時增加葡萄酒口感的復雜度和力道;但如果酒本身品質不佳,還會帶來大家不太想要的“澀味”。除此之外,由于單寧的澀感在遇到鮮味的時候特別突出,所以海鮮魚肉,以及放了味精的菜肴,搭配紅葡萄酒通常效果都不好。
相反,白葡萄酒發酵時,一方面果皮并不含有色素,果汁也不接觸葡萄皮。這樣白葡萄即沒有顏色也沒有單寧。為了保持口感,通常會含有更高的酸度和更多果味來保證酒本身好喝;所以,和高品質的紅葡萄酒相比,由于沒有單寧并且果味更討人喜歡,初學者可能更容易欣賞高品質的白葡萄酒。但品質不佳的時候,缺乏果味的白葡萄酒也特別容易喝起來尖酸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