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有很多種,我們選擇黃芪、炙甘草以及人參等藥材,然后將這些藥材放在一起煲湯,可以起到調理脾胃兩虛以及腹瀉等癥狀,對于盜汗以及面色發白都是有很好的治療價值的。我們在平時飲用補中益氣湯的時候要注意食用量,因為這些藥材食用太多是會產生副作用的,要按照醫生的意見去服藥。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8g 炙甘草9g 人參6g 當歸3g 橘皮6g 升麻6g柴胡6g 白術9g
方歌: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
1、 脾胃氣虛證。食少便溏,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晄白,脈大而虛軟[1]。
2、 氣虛下陷證。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氣短乏力,舌淡脈虛者。
3、 氣虛發熱證。身熱[2],自汗[3],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解:本方證因于飲食勞倦傷脾,致脾胃元氣虛衰,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郁遏陽氣而起。方中重用黃芪[4],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止汗,為君。配伍人參、炙甘草、白術[5]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中益氣之功。用當歸養血和營是恐氣虛時久,以致營血虧虛,以協助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化痰濕而醒脾氣,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并以少量升麻、柴胡[6]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大意有二:一是補氣健脾以治氣虛之本;一是升陽舉陷,以求清升濁降,于是脾胃和調,水谷精微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即可自愈。
附方:
1、 升陷湯:生黃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功用:益氣升陷。主治:大氣下陷證。
2、 升陽益胃湯:黃芪30g,半夏、人參、炙甘草各15g,獨活、防風、白芍、羌活各9g,橘皮6g,茯苓、柴胡、澤瀉、白術各5g,黃連1.5g,生姜五片,大棗二枚,功用:益氣升陽,清熱除濕。主治:脾胃虛弱,濕熱滯留中焦。
[1] 此為氣虛難以鼓充于血脈之故。
[2] 此處用補中益氣湯是為“甘溫除熱”之法。
[3] 清陽不能循于皮膚分肉之間,以溫皮毛腠理而衛外,衛陽不足則惡寒,陰在內陽之守,衛氣不固,則陰液外泄而為自汗。玉屏風散亦能治自汗,但其不能治氣虛發熱之證,此為二者區別。
[4] 黃芪:生用其性輕清而銳,輕清則能升陽舉陷,氣銳則其補更速,通達內外。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5] 此為四君子湯去茯苓,去茯苓者,因其淡滲下利之性也。
[6] 少量升麻、柴胡的作用:升陽須在補氣的前提下進行,若單是升陽而不補氣,則升提不力,效果不佳。其中“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