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木耳的營養價值很高,但是我們在吃木耳的時候,最好是選擇買回來曬干的木耳,然后進行浸泡之后再吃。樹上長的木耳,有的是可以吃的,但是有的木耳是有毒的,這種有毒的木耳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辨別,吃了之后可能會導致中毒的情況,所以最好不要吃樹上摘下來的木耳。
香樟樹上長的“木耳”不是真正的木耳,而是山野菜。注意事項如下:
第一條,不了解的山野菜不能吃。采摘山野菜,最主要的是能夠辨別它是否有毒,對于不認識的山野菜,既不要采摘,也不要食用。因為有些野生植物含有劇毒。
第二條,久放的山野菜沒有食用價值。人們采摘和食用山野菜,圖的就是無污染和新鮮。山野菜如果存放時間過久,不僅不新鮮了,營養成分也會大打折扣。
第三條,不能吃污染嚴重的山野菜。有的野菜本身不具備毒性,但因生長在工業區周圍、道路兩旁,水源、土壤中含有相當多重金屬元素,毒素可能進入植物沉積下來。比如道路兩旁的山野菜,含鉛量大;而生長在廢水邊的山野菜,往往含有較多的毒素。對于污染嚴重的山野菜,一定不要食用。
總之,吃野菜后一旦出現周身發癢、浮腫、皮疹或皮下出血等癥狀,應立即停用,必要時到醫院診治。
木耳,屬于真菌的一種,有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木耳生長在朽木上,沒有枝葉,受濕熱余氣而生。
問題在于,各種樹木都能生木耳,它生長于櫟、楊、榕、槐等126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因樹木而異,木耳有藥用功效但也有毒性,它的良性或毒性也由木性決定。
那么,樟樹上長出的木耳是毒性還是良性?有意思的是,記者網上搜索后發現,2013年3月底,麗水市青田縣縣城的行道樹上,也長出了很多木耳,從當時拍攝的電視新聞畫面看,外形和網友“晚風”家門口的有點像,一時間也曾引得當地居民議論紛紛。
據麗水電視臺的公開報道顯示,麗水農科院農藝師鄭巧平曾表示,當時青田街頭發現的確實是木耳,是可以吃的。“但是有幾個要求,野生木耳盡量少吃,我們可能看不到,野生木耳背面有很多絨毛,這個絨毛會影響我們的腸胃,如果真的有很多的話我們可以把它晾干,稍微吃一點。”
拿著照片,金華市中醫院綜合辦副主任管佳言找到了醫院藥房,藥房的幾個藥師很謹慎,他們經過討論后認為: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不是木耳,而是一種菌類,但僅從圖片上看,無法判斷是哪種菌類,“總之,不建議食用,也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