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雖然叫做“筋”,讓人聯想到是否為肌腱的問題,但實際上抽筋是指肌肉突然猛力收縮的狀態,可以出現在任何部位的肌肉,但最常發生的地方在小腿、大腿或腳掌;雙側同時抽筋的狀況較少,但引發原因與單側并無不同,抽筋時最明顯的現象,就是會有劇烈的疼痛感。而肌肉過度收縮,也會變得僵硬,所以抽筋的剎那,該部位往往因僵硬和疼痛而動彈不得。
1、運動流汗多易抽筋
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活動到肌肉都可能抽筋,尤其是運動時。這是因為運動時突然牽動肌肉的機會很多,再者運動時容易流很多汗,若水份來不及補充,就可能使得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而引發抽筋。除了運動外,其他如緊張而大量流汗、腹瀉、服用利尿劑、洗腎、脫水等因素,造成體液流失,甚至意外造成大量出血,都會使肌肉細胞內外的鈣、鉀、鎂離子濃度失衡,引發肌肉收縮。
2、夜間睡眠也會抽筋
令人疑惑的是,晚上睡覺時,即使肌肉沒在活動,竟然也會抽筋。有時發生頻率過高,還會影響睡眠。為何如此?其實有多數情形是找不到確切原因的,僅少部分可歸納出幾項因素,許多懷孕中后期的婦女也常有夜間睡眠抽筋的困擾,多半是因為體重增加,使得小腿肌肉負擔加重;或是子宮與胎兒變大后,影響下半身的血液循環,夜間平躺時更容易循環不良。此外,由于孕婦會輸送大量鈣質營養給胎兒,若懷孕期間未能補充足夠鈣質,也可能因此造成低血鈣的狀況,導致肌肉抽筋疼痛。
3、此外,活動時姿勢突然改變,如走路、跑步中突然加速、游泳踢水時,會使腳掌下壓的角度增大,此時肌肉無法瞬間反應突來的姿勢改變,一下子過度收縮,也容易抽筋。游泳前暖身不夠,下水后肌肉未能適應低溫,也是常導致抽筋的狀況。周邊神經與肌肉病變、代謝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與尿毒癥,也都可能產生抽筋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