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說
:“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彼^“將病之病”就是這種現在雖然未發,但卻會在將來某個時候必發的疾病。那就要在未發之時,趕快祛除其必發的條件——或主因,或誘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變體質,祛除誘因就是要改變環境。前兩天路過一家中醫院,看到排隊就診的人都排到了門口。原來是針灸科在伏天搞的穴位敷貼,用來治療冬天易犯的哮喘病。
藥王孫思邈說過:“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
”所謂“將病之病”
就是這種現在雖然未發,但卻會在將來某個時候必發的疾病。那就要在未發之時,趕快祛除其必發的條件——或主因,或誘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變體質,祛除誘因就是要改變環境。有的人雖然體質沒有增強,但是換了個居住環境,身體的問題卻不藥而愈了。“冬病”
就是在冬天易發的病,此種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癥狀
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著襪子。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是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于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癥,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
,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要記住,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
這叫做“寒凝血滯”。
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癥狀出現。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積寒呢?
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內用溫熱”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有人覺得,大熱天的,再吃熱的東西,那還不得心煩氣躁。不錯,關鍵是服溫熱也有個正確的服法——我們可以熱藥涼服。比如說
紅糖姜湯水
,本來是溫熱暖胃的,但我們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里的時候卻是熱藥。
還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后怕風的人,此時可用“玉屏風散顆?!?/p>數袋沖成一瓶,放涼,每日當飲料頻飲,汗多可止,無汗可發,又可防風,真是一石三鳥,您不妨一試。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說里提到過的《九陰真經》里的第一句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正好體現了人體應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能:
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
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藩籬,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們貪食冷飲,胃腸中有大量寒氣,本來用于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于溫暖腸胃了。此時,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御外邪侵襲了。而所謂的外邪也是我們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調的冷氣。冷氣從皮膚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
心
火雖盛,難敵二寒
,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發汗,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此時,我們可以吃“藿香正氣丸”,
此藥偏溫熱,外散風寒,內消寒濕,一藥兩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癥,內外俱熱,此藥卻大不適宜。以上說的,似乎與冬病夏治無關,其實不然,告訴您寒邪出入之機理,您才會有長久應對之策略。
下面說得再具體些:
如果感覺肚子涼,
用艾條來灸中脘、關元、足三里,也很有效。
如果感覺后背發涼
,怕風,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
,若能同時用熱水泡腳,再喝一碗發汗的生姜紅棗湯,或者是胡椒白蘿卜湯,
寒氣是很容易排出的。還有取嚏法,對于身體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寶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噴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噴嚏,并微微發汗為止。排出身體的寒氣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有時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虛寒是一種體質,是胎里帶來的,如果我們按照先天的生長慣性而不去改變它,那它就會像一株本來傾斜的樹苗,繼續往偏曲的方向生長。所謂“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從先天體質入手,糾正陰陽之偏?!皳p有余而補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我雖然虛寒怕冷,但是一吃熱藥或熱的食物,就會上火,臉上起皰,牙齦腫痛,必須馬上再吃祛火的藥才行。 原因呢? 外寒就是膀胱經之寒,
當然,這里只告訴大家個思路,用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感受,隨心取舍,任意添加,千萬別去生搬硬套,其實,沒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