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腎門諸構造為結締組織所包囊稱腎蒂,即腎動、靜脈、腎盂、淋巴血管和神經,統稱腎蒂。坐落于腎臟功能里側緣中間的凹痕稱之為腎門,是腎的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血管進出的位置。進出腎門的腎動脈、腎靜脈、腎盂、淋巴血管和神經被結締組織包囊稱之為腎蒂。腎蒂內各構造的排序關聯,自前向后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從上往下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腎蒂解剖學構造
1、腎門renalhilus,hilumrenis,腎里側緣中間凹痕,是腎血管、淋巴血管、神經和腎盂進出位置,稱之為腎門。進出腎門諸構造為結締組織所包囊稱腎蒂renalpedicle。因下腔靜脈挨近右腎故右腎蒂較左腎蒂短。腎蒂內各構造的排序關聯,自前向后次序為腎靜脈、腎動脈和腎盂尾端;從上往下次序為
腎動脈、腎靜脈和腎盂。由腎門伸進腎實質的凹痕稱腎竇renalsinus,為腎血管、腎小盞、腎大盞、腎盂和人體脂肪等所占有。腎門是腎竇的張口,腎竇是腎門的持續。腎的前邊凸往前兩側,后邊緊靠腹后壁,上方寬而薄,下方窄而厚,腎長9.9cm(8-14cm)、寬5.9cm(5-7cm)、厚4cm(3-5cm),約重134-148g。腎門約在第1椎間盤體平面圖,等同于第9肋軟骨前端開發高寬比,在正中心線兩側約5cm。表皮投射.在腰背部,腎門的表皮投射點在豎脊肌邊緣與第12肋的交角處,約平第一椎間盤平面圖,距正中心線5cm,稱腎區renalregion。腎病病人觸壓和敲擊該點可造成疼痛。
2、腎動脈(renalartery)上下各一,由腹主動脈豎直分離出來,在腸系膜上主動脈正下方1-2cm、第1、2椎間盤中間傳出,各自經腎門入左、右腎。左邊腎動脈起止部常高過右腎動脈。腎動脈的支系為葉間主動脈,穿梭于腎柱內,上行到皮層與髓質交匯處,產生與腎表層平行面的弓狀主動脈。由弓狀主動脈向皮層表層傳出小葉間主動脈。小葉間主動脈向被膜傳出毛細管,并向周邊的腎小體傳出進球動脈血管,進到腎小囊后產生球型的毛細管網,再匯聚成出球動脈血管,出腎小體。在腎小管損傷周邊再度產生毛細管,稱之為球后毛細管網,最終匯聚為小葉間靜脈。腎髓質的主動脈一部分由弓狀主動脈傳出,一部分由近髓質的出球動脈血管或小葉間主動脈分離出來,這種主動脈絕大多數與腎圓錐體的短軸平行面,稱直動脈血管。直動脈血管支系產生毛細管網,再匯聚成直小靜脈,入弓狀靜脈、葉間靜脈,最終匯聚成腎靜脈經腎門出腎,引入下腔靜脈。腎動脈即是腎的營養成分血管,也是腎的功能血管,與腎泌尿功能息息相關。腎血容量大,均值1000~1200ml/分鐘,占前負荷20~25%。腎動脈在腎實質內產生2個毛細管網
腎小管毛細管網,血壓較高,有利于血液濾過產生原尿;球后毛細管網,血壓較低,有利于腎小管損傷的分解代謝。
4、腎盂(Renalpelvis)是腎臟功能的一部分,是錐形的囊狀物質,下方通尿道管.其功效是全部腎單位的腎小管損傷結合的位置,用于把全部產生的尿里集中化起來,隨后把尿里傳至與腎盂聯接的尿道管里邊,由尿道管把尿里傳至膀光,最終排出來身體之外,簡易的說腎盂是用于集中化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