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管鈣化是一種在老年人群體當中多發的疾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威脅。很多動脈血管鈣化的患者甚至會有缺血性腦卒中的現象,治療不及時的話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如果患有動脈血管鈣化的話,必須盡早檢查。那么,動脈血管鈣化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1、頸動脈鈣化是怎么回事
頸動脈硬化即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頸動脈的表現,通常在青少年時期發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目前認為與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頸動脈硬化早期首先表現為內膜-中膜增厚,然后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在此基礎上出現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脫落、附壁血栓形成及繼發血管狹窄等,引起相應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2、頸動脈鈣化的病因
同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硬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年齡>60歲、男性、長期吸煙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癥等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
3、頸動脈鈣化的危害
頸動脈斑塊不僅造成管腔的狹窄,而且會破裂、出血、脫落,和阻塞血管。這些斑塊又稱易損性斑塊(vulnerable plaque)、不穩定斑塊或軟斑塊。
損性斑塊的病理特征是,大的脂核、纖維帽變薄、破裂、有潰瘍形成、大量巨噬細胞聚集、斑塊內出血以及鈣的沉積。不穩定性硬化斑塊可出血、脂核形成與動脈狹窄。
頸動脈鈣化的檢查方法
1、多普勒超聲
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廣泛應用于頸動脈硬化病變的篩查及隨訪。不僅可以顯示斑塊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狹窄部位和嚴重程度,還能進行血流動力學測定,并可對斑塊進行形態學評價。彩色多普勒超聲通過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來確定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正常IMT應小于1.0mm,IMT在1.0~1.2mm間為內膜增厚,大于1.2mm為斑塊形成。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低回聲脂質性軟斑、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其中,軟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屬于不穩定斑塊,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另一項無創檢查手段,可顯示顱內外動脈的狹窄部位、程度、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是否有側支循環開放等,經常與多普勒超聲聯合應用于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及術后評估。
3、CT血管造影(CTA)
CTA對頸動脈狹窄的判斷準確性高于多普勒超聲,但對斑塊的形態學顯示欠佳,目前廣泛應用于狹窄的診斷,可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