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療法的很多技術都來自于外科手術,是由放射學家采用并改良后形成的一種療法,介入放射學對身體的損傷比較小,并且定位很準,副作用比較小,并發病也很少,在臨床上被稱為微創治療。
①損傷小,安全易行;
②定位準確,療效發生快而確定;
③副作用和并發癥少。臨床上習稱的微創治療實際上即為介入治療。
使用方法
其方法是:一般在大腿根部,穿刺皮膚,將一特制的導管插入股動脈,再插入腹主動脈,最后插入肝動脈,并盡可能插入向肝癌組織供應血液的動脈分支。然后向肝動脈內注入栓塞劑和化療藥。栓塞劑有末稍栓塞劑,常用碘油,將小動脈完全阻塞;還有近端栓塞劑,常用明膠海綿、不銹鋼卷等,以明膠海綿最為常用,可將肝動脈干阻塞。可同時輸注化療藥,如氟脲嘧啶、絲裂霉素、順鉑、多柔比星或表多柔比星等,將這些藥物預先與碘油充分混合,注入肝動脈后,讓其慢慢釋放出來,可發揮較持久的抗癌作用。
使用價值
其主要價值在于:
(1)使瘤塊縮小,使原來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變成可切除性,或為其他治療如氬氦刀冷凍創造條件;
(2)肝癌切除或冷凍治療后,本法有助于防止復發。有人對139例作過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進行了研究,術后作化學栓塞者,術后1、3、5年生存率分別為89.1%、61.2%和53.7%,而未作化學栓塞者肝內復發率高達56.3%,術后1、3、5年生存率分別為75.4%、42.4%和30.5%。
不愈原因
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本法不能治愈肝癌,這是因為:
(1)癌腫周邊部血液供應往往來自門靜脈;
(2)肝動脈栓塞后,門靜脈對癌腫供血代償性增加,或出現側枝循環;
(3)對大的瘤塊周圍的子結節的供血小動脈,本法不易阻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