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傷口一旦被外界病原菌侵襲,就有可能導致感染發炎,當病人的傷口出現紅腫、腫脹、皮溫升高、疼痛、化膿等癥狀時,說明局部感染比較嚴重,需要進行清理傷口,進行換藥、口服藥物等。
1、清潔傷口:如果病人的傷口有炎癥、化膿,處理時要先把傷口表皮挑開或縫線移走,及時引流、排空膿性分泌物。假如病人的傷口發炎,化膿較重,但未見皮膚破潰,應在消毒后進行膿腫切開引流,清除壞死組織,清除膿液。只需排出膿腫內的膿液,即可保持創面清潔,為傷口愈合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病人傷口要充分接觸,還要用碘伏、雙氧水、生理鹽水等反復清洗,必要時可加壓沖洗針具,并在局部進行消毒;
2、定時換藥:如傷口較大,病人在清理傷口后,要用無菌紗布或藻酸鹽敷料包扎傷口,然后用消毒劑,如碘伏等,定期對傷口進行消毒,同時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定期換藥,感染的傷口才能逐漸愈合;
3、口用藥:如果病人感染程度比較嚴重,出現發熱、寒戰等癥狀時,也可以把膿液取出來進行涂片培養,進行藥敏試驗,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敏感的抗生素,比如頭孢克肟、氧氟沙星、紅霉素等。
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傷口干燥、清潔,避免接觸污染物質,同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等。病人可食用瘦肉、牛奶、雞蛋等高蛋白食品,有助于傷口愈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進行復查和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