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內熱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由于臟腑氣血陰陽的功能失調所產生的病理狀態,它有虛、實之分。實火與虛火的形成機理雖有不同,但表現上往往類似。且因實火可致傷陰耗津,動血的一面又可形成陰虛火旺的虛火或虛實夾雜之證。
心火旺可見心悸、失眠、多夢、舌尖痛、口舌糜爛、尿黃灼熱等證,心火也有實虛之分。實火多由邪熱內蘊、痰火內郁或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而致。
若勞累過度,耗傷心之陰血,形成陰陽失衡,陽氣偏亢則為虛火。肝火上炎表現為頭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鳴甚至暴聾。
對于虛火、實火臨床需四診合參、辨證施治。同時如果我們采取食療方法配合治療,會起到促進療效的作用。
綠豆味甘性寒涼,能解暑熱,除煩熱,還有解毒的功效。可以熬湯、煮粥或做成綠豆糕食用。但注意不宜與中藥同服。
兔肉味甘性涼,有解熱毒、涼血、通便作用。可以紅燒或燉湯。
梨味甘微酸性寒,有清熱潤肺、除煩止渴的功效,對熱病后心煩口渴、尿黃便干尤為適宜。可生吃或用梨去核塞入冰糖或蜂蜜蒸熟后食用。注意梨汁性寒,便秘者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