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許多古老的科技與文明,而艾炙就是其中之一。艾炙是我國中醫藥中的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點燃艾葉制作成的香熏烤人體的一些部位,以達到保健治療的功效,這也是我國古代獨有的一種治療方式,產生于中國遠古時代了。不過人體的穴位眾多,對于不同的病癥要艾炙與之相應的穴位才能達到療效,今天就拿拉肚子來說明,拉肚子應該艾炙哪里呢?
常用調理腹瀉的穴位是:神闕,天樞,足三里。
例一 濕寒,濕熱引起的急性泄瀉
主穴:天樞 ,上巨虛,陰陵泉,水分
配穴: 寒濕者,加神闕(隔姜灸);濕熱者,加內庭;食滯者,加中脘。
灸后熱敷:神闕穴
注解: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理腸胃氣機。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濕滯,取“合治內腑”之意。陰陵泉可健脾化濕。水分利小便而實大便。
例二 脾腎虛引起的慢性泄瀉,五更瀉。
主穴:神闕 天樞足三里 公孫
配穴:脾虛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沖;腎虛者,加腎俞、命門。
灸后熱敷:神闕穴,關元
注解:灸神闕可溫補元陽,固本止瀉。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理腸胃氣機。足三里、公孫健脾益胃。
【艾灸主穴】
1、天樞
【標準定位】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
【主治疾病】天樞穴的主治病癥為: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惡心想吐等癥。
2、內關
【標準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胸悶氣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惡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月經痛、呃逆、腹瀉、精神異常等。
3、上巨虛
【標準定位】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大腸的下合穴。
【主治疾病】1、消化系統疾病:闌尾炎,胃腸炎,泄瀉,痢疾,疝氣,便秘,消化不良; 2、運動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后遺癥,下肢麻痹或痙攣,膝關節腫痛。
4、下巨虛
【標準定位】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小腸的下合穴。
【主治疾病】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病,肋間神經痛; 3、運動系統疾病:下肢癱瘓,下肢麻痹痙攣。
【艾灸輔穴】風寒加合谷、大椎;傷食者加梁門、璇璣;濕熱者加陰陵泉、大椎。
灸法:用艾條或配合灸盒做溫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鐘,7日一個療程。女性經期停。
灸器推薦:腹部推薦3孔或多孔灸盒,四肢推薦單孔或隨身灸。
【注意事項】艾灸對治療嘔吐腹瀉有很好的療效。患者應多臥床休息,多喝開水,急性期患者失水較多,需注意補充液體,可供給果汁、藕粉、米湯、蛋湯等流質食物。避免脹氣應忌食牛肉,減少蔗糖的攝入。注意飲食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