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燒傷一般治療
一、小兒燒傷西醫治療
一)早期處理
詳細詢問病史,進行全身體格檢查,注意有無合并傷。估算燒傷面積,判斷燒傷深度。
二)液體復蘇
1、小兒燒傷后出現休克癥狀,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對患兒影響不大,多不需特殊處理。
2、防治休克:采取及早進行輸液、供氧、鎮靜止痛、保暖等綜合治療。
3、補液方法:必須密切觀察患兒對復蘇的反應,各項休克恢復指標的變化,結合患兒實際情況,調整補液的質量、速度。
4、補液注意事項:
1)周圍小靜脈穿刺插管建立可靠的輸液通道,嚴格無菌操作,預防導管感染。
2)補液順序:以快速補充血容量,糾正血中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為目的
3)輸液速度:根據尿量[應維持在1ml/(kg·h)]及各項化驗指標調整,輸入大量10%葡萄糖時應監測血糖變化,防止發生高血糖癥。
4)有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尿時,應適量增加尿量[2~2.5ml/(kg·h)]堿化尿液,以保護腎臟功能。
三)創面處理
1、對于輕度燒傷,多在門診進行創面處理、止痛、預防感染。必要時注射破傷風類毒素0.5ml,酌情給予抗生素3~5天預防感染。
2、肢體、軀干等易于包扎部位:用紫草油或康復新液紗布貼敷后包扎。
3、面頸、會陰部小面積淺二度燒傷:用紫草油、中藥京萬紅、康復新液或絡合碘液涂傷口。注意保持干凈,防止受壓抓搔。
4、注意事項:
1)小兒創面感染后,容易加深。但處理恰當,防治感染,創面愈合速度比成人快。
2)小兒在氣溫較高時,若包扎面積太大,易發生高熱,甚至抽搐,應多采用暴露療法,并適當約束固定。當燒傷面積較小時,尤其在四肢,采用包扎療法。
3)植皮時,自體皮供皮的厚度不超過0.3mm。植皮區要妥善固定,給予約束。
4)藥物濃度不宜過高,使用面積不宜過廣,避免引起藥物吸收過多中毒,以及藥物刺激正常皮膚引起皮炎、濕疹或糜爛,甚至引起膿皮癥。
5)創面在愈合過程中,防止患兒因皮膚瘙抓破傷口,造成感染或遺留疤痕。
6)深度燒傷創面,應在病情穩定的狀態下,盡可能采取早期切痂植皮術。
7)小兒皮炎薄嫩,對疼痛刺激耐受性差,清創時要輕柔,有耐心,把創面刺激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感染的防治
1、小兒燒傷創面極易受到污染。
2、一般采用預防性用藥,可減少和控制廣泛存在的金葡菌、大腸埃希桿菌、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減少創面膿毒癥的發生
3、燒傷全身性感染多由創面引起,應根據創面和細菌種類選用有效藥物,加強創面分泌物引流,徹底清除壞死組織。
4、注意:創面應定時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便選擇針對性更強的有效抗生素。
5、藥物:注射破傷風類毒素或抗毒素血清預防破傷風。應用諾氟沙星(氟哌酸)、磺胺米隆控制金葡菌及銅綠假單胞菌感染。
五)鎮靜止痛
1、作用:減輕疼痛,穩定情緒
2、適用于:
1)燒傷早期:同時可減輕傷后的應激反應。
2)每次大的換藥前
3、注意事項:在休克期或并發菌血癥時應在診斷明確后方可給予藥物鎮靜,尤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的藥物。
六)康復治療
深度燒傷在創面愈合后,應注重后遺癥的預防。
1)創面愈合前:預防瘢痕攣,應保持以下體位:頸部后伸,肘膝關節伸直位、踝關節背屈90°,肩關節、髖關節外展90°,手腕關節背屈20°,掌指關節屈曲15°~20°,指間關節伸直位,拇指外展微屈與食指間隙要夠大。除此之外,可用石膏托或夾板固定,配合功能活動。
2)創面愈合后:主要是預防和改善瘢痕增生和瘢痕攣縮。局部壓力包扎:原理:使局部組織缺血、缺氧,限制成纖維細胞增生,減少膠原纖維和膠原形成,減少增生性瘢痕。要求:壓力均勻,一般25mmHg,并且壓力大小應適時調整。治療須持續0.5~1年,直到待瘢痕組織變為柔軟平整、充血消退、癢感消失。
3)采用外用藥物:可預防增生性瘢痕的發生、發展、緩解癢。藥物:涂曲安奈德(去炎松)霜劑、瘢痕貼等,或局部注射康寧克通
4)整形外科手術、皮膚擴張技術:改善局部功能,恢復外觀。
七)營養支持
1、燒傷患兒由于代謝增強,消耗加劇,處于超高代謝狀態,須補充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同時補充多種維生素B,維生素C、A和微量元素鋅,可促進創面愈合,提高抗病能力,減少并發癥,并能保持胃腸道生理功能。
2、大面積燒傷的患兒,無法經腸胃道供給營養,可采用周圍靜脈輸入的方法加以補充。需多次手術治療的患兒,可用中心靜脈營養療法。
小兒燒傷辨證論治
二、中醫偏方
1、兒茶方
【處方組成】兒茶100克、黃芩100克、黃柏100克、冰片30一50克、80%酒精1000毫升。先將兒茶研成粉,然后與另3味藥一起浸泡于酒精中2一3天,過濾,裝瓶,密封備用。試用前先清洗創面,外涂1%達克羅寧液(總量不超過1克)止痛,2一3分鐘后噴灑或搽本方,早期每隔2一4小時噴涂藥液1次,并用燒燈或電吹風將創面烤干促使藥痂形成。待成痂牢固后,每日噴液1~2次即可。若痂下有感染或積液,需清理引流,反復涂藥定痂。
2、燙傷油
【處方組成】干地黃120克、紅花120克、當歸120克、麥門冬120克、陳皮120克、甘草120克、地榆120克、冰片120克、朱砂12克、虎杖500克、菜油或花生油5000毫升。以上諸藥除冰片、朱砂研細末外,其他藥物均放入油內浸泡24小時,然后用文火煎熬至麥門冬變為褐黑色為度,濾去藥渣,待油溫降至60℃再投入冰片、朱砂末攪勻,油涼后裝瓶消毒備用。
3、白黑油
【功能主治】方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潤膚;主治燙傷初期,皮膚未破、未化膿者。方功能提膿祛腐,生肌收口;主治皮肉腐爛、已化膿者,對久不愈合的創面有加速愈合的作用。
3、地榆燙傷方
【處方組成】兒茶100克、白芨100克、白蘞100克、白芷100克、黃芩100克、血竭60克、地榆300克、冰片40克。制法:將上8味藥研極細末過篩,取麻油500克、凡士林5克,搗拌均勻,然后攤在紗布上約O.5毫米厚,放在帶蓋琺瑯盤內,經低壓消毒(有效期2周)。使用前必須先清除創面分泌物,后按創面大小剪好帶藥紗布,單層乎貼于創面,污染創面先用0.9%生理鹽水濕敷1-2分鐘待創面無分泌物再用“本藥膏”紗布。每日換藥1次。
4、虎杖液
【處方組成】虎杖30公斤、黃柏1.5公斤、黃芪1.5公斤、冰片1.5公斤。將冰片單研,其余藥連續煎熬3次,每次煎2-3小時,然后過濾去渣,濃縮到3萬毫升左右,加入冰片,玻璃瓶灌裝,高壓消毒,用時將藥液直接涂于創面即可,每隔半小時涂1次。(注:本方劑量為一大料量,如需小料配制可按比例酌減。)
5、燒燙傷散
【處方組成】黃連5克、山梔5克、苦參5克、天仙子200克、生石膏5克,上藥研末備用,用時以3%茶葉洗液調勻外敷。
6、桉黃煎劑
【處方組成】大桉葉2000克,黃芩1000克、薄荷500克(后下)、白芨100克。將上藥洗凈,適當搗碎,加水4000毫升,放置鍋內煮沸至300毫升,取其液用4-6層紗布過濾2次,加適當的防腐劑,瓶裝備用。使用時將本方再煮沸1次,清除掉創面污物,用鹽水沖洗,千分之二新潔爾滅液消毒,水皰抽液,但盡量保持皮膚完整,用2-4層無菌紗布浸上藥液復蓋創面,外面再用無菌紗布復蓋包扎,每天換藥1次,如果創面有感染時,可每天更換敷料2次。
7、酸棗樹皮煎
【處方組成】酸棗樹內皮層每1-2克加水5000毫升,煎熬4-5小時,過濾去渣,再濃縮成500毫升,滅菌密封。使用時只需將瘡面清洗消毒吹干后,涂藥1-2次即可。
8、乳沒水蜜膏
【處方組成】乳香20克、沒藥20克、冰片1克、生蜂蜜150毫升,調成糊狀,涂敷于受傷部位。每日1次。燒燙傷有水皰者,宜將水皰刺破一小孔排完水后,再搽涂。
9、復生燒傷膏
【處方組成】男性頭發15克(清水洗凈、晾干,備用),豆油100克(即大豆榨出的油)、氧化鋅硼酸軟膏150克(氧化鋅與硼酸之比為0.5:9.5)。
將豆油盛于小鐵鍋內,文火加熱燒開,以輕度冒煙為宜,再將頭發分次加入豆油中(不要1次加入多量,以防難溶),待其基本溶解后,用3層紗布過濾,除去殘渣,得黑褐色油溶液,趁熱迅速加入氧化鋅硼酸軟膏中,充分攪勻,冷后貯存備用。應用時將傷面消毒或清創后,再將本藥膏均勻地涂在無菌紗布上,敷于傷面,繃帶固定,2至3天換藥1次。
10虎榆燙傷
【處方組成】地榆40克、大黃40克、虎仗40克、黃連20克、白蘞20克、海螵蛸20克、爐甘石20克、沒藥15克、冰片4克,諸藥共研細末,過篩,取麻油適量,將藥末調成稀糊狀,裝瓶備用。使用時,將油膏涂于燙傷部位,每日用藥2-4次。用本藥膏外敷時,若創面不清潔,先用生理鹽水洗凈;如有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將水抽吸盡,然后將油膏涂敷于燙傷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