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燒傷并發癥
一)高熱
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體溫持續在39.5℃以上,須尋找發燒原因,進行緊急處理。
1、原因:
小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易因各種因素的刺激而發生高燒。
常見的原因:
1)感染因素:創面感染,敗血癥。
2)藥物因素:藥物熱,換藥熱。
3)并發癥因素:合并顱腦損傷,合并肺部感染者。
4)物理性因素:創面包扎過多過厚,環境溫度過高。
5)其他因素:脫水熱,輸液輸血反應,過敏性反應。
2、預防及治療:
1)針對引起高燒的各種原因積極采取措施,避免高熱發生。
2)降溫處理:在未找到高燒原因以前或雖找到原因,但體溫一時難以下降時,應采取降溫處理,以防發一驚厥等嚴重后果
①物理降溫:
a、溫水擦浴:多用于高熱初期伴有寒戰時。
b、冷敷或酒精擦浴:用于寒戰消失后,直至皮膚發紅為止。
c、冷鹽水灌腸:1歲幼兒用50~100ml,3歲幼兒用300~600ml,并可在鹽水中加水合氯醛、阿斯匹林等,劑量可與口服量同。
d、新針或穴位(曲池)封閉。
②使用退熱劑:物理降溫效果不好時可減量使用退熱藥物,但使用時要慎重,以免出汗過多引起虛脫。常用藥物有阿斯匹林,安痛定等。
③鎮靜止痙劑:降溫同時應用鎮靜止痙劑,防止驚厥發生。
二)消化不良
大多發生于嬰幼兒,發生率大約為20%。
1、原因:
1)內因:
①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液酸度較低,胃腸道分泌型IgA較低,抗感染能力低;
②小兒神經發育不成熟,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亦較差,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③各種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對食物的耐受性差。
④小兒需營養物質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
2)外因:
①燒傷以后,胃腸道血供減少、局部劇痛及精神上的打擊等因素,影響正常消化功能。
②飲食因素:燒傷后,食欲及消化功能減退,尤其是嬰兒。若為補充營養,喂食過多、食物配制不當或時間安排過緊等,可導致胃腸負擔過重,影響消化和吸收,因而引起腹瀉和(或)嘔吐。
③腸內感染:由于食物、食具不潔及抵抗力下降所致。
特點:可有創面細菌引起或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后所致的菌群失調引起。
④腸外感染:毒素影響人體的調節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腸運動機能失調,致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常導致敗血癥、嚴重創面感染及嚴重毒血癥。
⑤其它因素:如藥物影響、代謝障礙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
2、臨床表現
1)輕者以消化道癥狀為主:
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為“蛋花樣”或稀糊便,酸臭味,有少量粘液,但無膿血。鏡檢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殘渣和少許血細胞。
2)重者大便也增至數十次;
呈水樣便。嘔吐頻繁或出現腸麻痹,并可伴有水與電解質平衡的紊亂。
3)有中毒癥狀:
原因:腸內毒素吸收.癥狀:精神萎磨、嗜睡或躁動不安,甚至驚厥、昏迷。
3、防治
1)控制創面感染,及早消滅創面,預防敗血癥及其它并發癥的發生。
2)對病因進行處理。
3)合理調節飲食:
①輕度者:適當減少飲食量,并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密切觀察大便性質,情況有所改善,可逐漸增加飲食是量或牛乳濃度。如未見改善,應考慮短期禁食并輸液。
②重度者:禁食并進行靜脈輸液,一般12~24小時。然后依情況先從流汁開始,逐漸增加飲食量。待病情改善后,漸漸增加飲食量。如情況未改善,仍需要禁食。
4)抗生素治療:適用于侵襲性腸炎。而對非侵襲性腸炎可減少腹瀉量,縮短大便排菌時間。病毒性腸炎以飲食療法和支持療法為主,不需要應用抗生素。
5)非腸道感染或飲食失調所致的輕度腹瀉,可考慮應用小量止瀉劑,其它情況忌用。
6)注意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的糾正。同時應用調脾胃、清理濕熱的藥物治療,也可采用針刺療法或針法與炙法合用。
三)驚厥:
驚厥是大腦功能暫時失調的現象。易發生于嬰幼兒,年齡愈小愈多見。
1、病因
1)常見原因:
①高燒:常于發燒開始時出現,次數一般不超過2~3次,無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燒退驚止。
②敗血癥:驚厥常持續較長時間,可達數天。同時伴有其它敗血癥的中毒表現。
③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多見于嚴重高滲性脫水,血鈣過低于與水中毒。營養不良的小兒更易發生。
④腦缺氧與腦水腫:還有中樞神經系統疾患、藥物過敏或副作用、尿毒癥、癲癇、破傷風、中毒性腦病及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等原因。
2、急救處理
1)控制驚厥:
①針刺激法:適用于藥物暫時缺如時。針入中、百會、涌泉、十宣、合谷、內關等。在2~3分鐘內不能止驚時,應迅速采用藥物治療。
②止驚藥物:注意勿在短時間內反復用多種藥,使用兩劑藥之間應間隔一定時間,避免兩藥協同作用而引起呼吸抑制
a、副醛:劑量5%制劑0.1~0.2ml/kg/次肌注,最大量不超過5ml。或0.3~0.4ml/kg/次加等量礦物油保留灌腸。特點:安全效速。副作用:對呼吸有抑制作用,有呼吸道疾患者忌用。
b、安定:劑量0.2~0.3mg/kg/次(或1mg/歲),一次量最大不超過10mg,直接靜注,速度為1mg/分。新生兒破傷風時劑量可高至1~2mg/次,靜脈緩注。特點:顯效快,作用時間短,必要時20分鐘后可重復用一次。副作用:可抑制呼吸、心跳和降低血壓,尤其對用過巴比妥類藥者。
c、水合氯醛(10%):劑量50~60mg/kg/,加等量生理鹽水保留灌腸。
d、苯巴比妥鈉:8~10mg/kg/次肌注。特點:有阻止產熱作用,但生效慢。
e、異戊巴比妥鈉(阿米妥鈉)或硫噴妥鈉:適用于在上述四類藥物無效時。阿米妥鈉5mg/kg/次,硫噴妥鈉10~20mg/次,用10%葡萄糖稀釋成1%溶液,以1ml/分速度靜注,驚止立即停注。硫噴妥鈉最大量不過300mg,靜注時不要搬動頭部,以免引起喉痙攣,一旦發生應立即將頭后仰,托起下頜,以防舌后墜,并肌注阿托品解痙。
2)一般處理:取側臥位,松解衣服及領扣,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嘔吐物,防止吸入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在上下磨牙處安置牙墊,以防咬破舌,但牙關緊閉時不可用力撬開,以免損傷牙齒。嚴重者給氣。高熱者給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對創面要妥為保護,以免擦傷或加深。
3)控制感染:感染性驚厥者,應選用適當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4)病因治療:新生兒常見原因:①低血鈣,②低血糖,③維生素B6缺乏或依賴。
四)猩紅熱樣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1、臨床表現
1)體溫:出現突起高熱,一般在39~40℃以上。
2)皮疹:發熱1~3天后,在創面周圍皮膚出現彌散性細小丘疹,以后迅速擴散到全身。皮疹初起稍平,以后稍隆起,捫之略感粗糙。皮疹密,普遍發紅,壓之能暫時褪色,或會出現“環口蒼白”。一般持續1~2天,最長4~5天,隱退后脫皮(脫屑或大塊脫皮)。嚴重者皮疹密而多,甚至出血,壓之不褪色。多數出現味蕾粗大,少有“草莓舌”。
3)創面改變:發疹時感染加重,上皮生長停滯或呈侵蝕性感染,有“蟲蛀樣”表現。
4)中毒癥狀:精神差,嗜睡,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或驚厥。
5)咽部癥狀:癥狀較輕,不表現呼吸道癥狀。
6)化驗檢查:白細胞在1~2萬以上。咽部未發現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而創面均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2、治療
1) 一般支持療法:輸新鮮血,從而中和毒素。
2)全身應用有效抗生素:根據創面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度選藥。
3、創面處理:加強創面引流與清潔,及時消滅創面等。
五)膿皮病:
1)燒傷后,新愈合的創面或植皮后的上皮均極薄,抵抗力更低。創面周圍欠清潔,更容易感染化膿菌,導致膿皮病。
2)此病重在預防:經常清潔與保護皮膚,避免弄破或擦傷。
3)治療:主要是局部清洗,可以減少菌量,加速傷口愈合。同時加強全身支持療法。
六)菌血癥
它是小兒燒傷的主要死亡原因。菌血癥可發生在燒傷病程的各個階段,但以休克后水腫回收期發生率最高
1、病因:
1)皮膚大面積損傷,喪失了防衛外界細菌入侵的屏障作用。
2)腸道黏膜充血水腫,肝臟對細菌的吞噬清除功能減弱,容易引發腸源性菌血癥。
3)因長時間留置各種導管,造成導管性感染。
4)免疫功能迅速下降。
2、臨床表現
1)細菌性菌血癥中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威脅最大。銅綠假單胞菌菌血癥的臨床癥狀:創面:有腥臭味,肉芽組織崩潰,色暗發干,周緣凹陷,有點片狀紫黑色出血性壞死斑。晚期擴及創周正常皮膚、融合成片,壞死常深達肌肉層。全身癥狀:譫妄、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煩渴、食欲減退。面色灰白,腹脹,呼吸急促。心率快,心音低鈍,血壓低。少尿或無尿,全身呈脫水,陰囊局限性水腫,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嚴重貧血,粒細胞血小板數降低,血培養陽性率達80%~90%。
(2)真菌性菌血癥:80%以上為白色念珠菌感染。7~10月份為發病高峰期。
致病因素為燒傷并發休克,含呼吸道吸入性損傷。
3、治療
1)銅綠假單胞菌菌血癥:外涂磺胺米隆清除創面壞死組織。采用頭孢他啶(復達欣)、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治療。間斷少量輸新鮮全血和血漿
2)真菌性菌血癥:保持創面通風、干燥、涂用碘制劑或制霉菌素控制創面感染,杜絕大小便污染創面,全身給抗真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