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顱腦損傷一般治療
一、治療
對兒童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和循環功能的穩定,及早糾正失血性休克和肺通氣不足。腦損傷的治療重點應放在控制顱內壓增高上,必要時可進行顱內壓持續監測。對于嚴重挫裂的腦組織和有占位效應的顱內血腫而引發的顱內壓增高者,應手術盡早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的措施開始可用過度換氣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來實現,無效時可應用滲透性利尿藥和激素治療,人工冬眠療法和亞低溫技術可減少腦代謝率、降低顱內壓,嚴重顱腦損傷的患兒可以試用。由于小兒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功能較弱,因此在脫水治療的同時,必須注意防治低血鈉、低血鉀、代謝性酸中毒和過度脫水。一般情況下,在腦外傷后2~4天常因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綜合征引起水潴留,表現為稀釋性低鈉血癥,此時血漿滲透壓下降,腦細胞內滲透壓高于細胞外滲透壓,易出現腦細胞內水腫,如果外傷早期大量輸液可致顱內壓增高的危險,因此小兒急性腦水腫的補液量應為:30~60ml/(kg·d)(年長兒),或50~100ml/(kg·d)(嬰幼兒),純糖液不適用,可用堿性含鹽液,以糾正腦水腫時常伴有的代謝性酸中毒。對顱腦外傷后的癲癇必須及時控制,可用安定靜脈滴注,劑量為每次0.3~0.5mg/kg,要避免與苯巴比妥(魯米那)同時使用,以免引起呼吸抑制。對于就診時昏迷的患兒,在處理顱腦外傷的同時還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臟器和脊髓的復合性損傷,以免因延誤治療導致不必要的傷亡。對于輕型閉合性顱腦損傷有一過性意識障礙的患兒,應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一旦出現意識障礙加深、瞳孔不等大,緊急行CT檢查,做出相應的處理。
二、預后
與病情輕重、損傷部位和及時救治密切相關,出現嚴重并發癥者預后兇險,嚴重顱腦損傷多遺留后遺癥而影響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