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血管炎一般治療
1.過敏性血管炎西醫(yī)治療
一、治療
1.病因治療
迅速找出致敏藥物或化學物質,告誡患者停止并保證今后不再接觸該類物質。
2.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對大多數(shù)患者有效,此類藥物劑量應根據(jù)疾病嚴重程度而定,病情較輕者每天僅需潑尼松(強的松)20mg,嚴重者潑尼松(強的松)每天用量可達60mg。癥狀改善后,劑量即應緩慢減少至最小維持量,總療程2~4個月。
(2)抗組胺藥:如果患者病情較輕,只有少部分皮膚受累而無內臟器官損害,并不需要特別治療,使用該類藥處理即可。
(3)砜類藥物:其作用機制未明,可能與穩(wěn)定溶酶體膜等作用有關,某些患者僅用氨苯砜100~150mg/d,即可有效控制病情。
(4)免疫抑制劑:如患者對糖皮質激素反應不佳,或因糖皮質激素副作用太大,不能耐受時,可考慮用免疫抑制劑,如環(huán)磷酰胺(CTX)0.5~1.0/m2,每2~4周1次,3個月以內為限。
(5)白細胞功能抑制劑:代表藥是秋水仙堿,具有抗嗜中性粒細胞趨化作用,也有一定免疫調節(jié)作用,該藥對慢性、復發(fā)性患者可作為首選藥物。
(6)抗生素:對合并感染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極為必要。
(7)非甾體抗炎藥:主要是對癥治療,對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患者療效顯著。
(8)中藥:中醫(yī)治則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可選用四妙勇安湯等辨證施治。有文獻報道雷公藤總甙對本病療效有幫助。
二、預后
該病的治療是否有效,十分重要的是對病因的識別和去除,尤其是可疑抗原性致敏藥物的停用對決定預后有關鍵作用。
預后與治療方法有關,治療得當,病因去除多數(shù)病人預后良好。但治療不當,病因未能識別則預后無法預料。反復發(fā)作者可經(jīng)年累月。本病與藥物應用有關且為自限性,故藥物療效評價困難。
過敏性血管炎辨證論治
2.過敏性血管炎中醫(yī)治療
1.活血化瘀為主治療
(1)活血化瘀配合清熱、利濕、解毒、行氣通絡、健脾、益腎等治法。方藥黃芪、黨參、黃精、雞血藤、玄參、炒薏苡仁各15g,丹參15g、赤芍、炮甲片各9g,川芎6g,甘草6g,夏枯草15g,川連6g,陳皮6g。肝腎不足加菟絲子、肉蓯蓉各9g,狗脊9g。并配合下列兩種藥注射制劑治療, 1)舒脈注射液(丹參、雞血藤、黃精、黃芪、元參、淡海藻)4ml肌注,每日1次, 30~60日為1療程。 2)丹
參注射液(生藥量1~1.5g/ml) 2~4ml肌注或8~16ml加5~10%葡萄糖500ml靜滴,每日1次, 20~30日為1療程。
(2)清熱活血為主治法,方藥當歸12g、連翹10g、川芎9g、生地15g、赤芍10g、牛膝15g、青蒿15g、知母12g、黃柏15g、雙花15g、白花蛇舌草30g。濕熱明顯者加土茯苓15g、茵陳15g。病久遷延者加黨參15g、黃芪15g。浮腫明顯者加澤瀉12g、茯苓皮12g、車前子15g。后期用溫陽活血法,方藥桂枝15g、丹參15g、三棱12g、莪術12g、地鱉蟲12g、川柏15g、銀花15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3)活血清熱。活血溫腎陽為主,早期用清熱活血法治療,方藥當歸、川芎、黃柏、銀花、連翹、赤芍各10g,牛膝、生地各12g,白花蛇舌草30g。濕熱重加土茯苓30g、茵陳12g,久病遷延加生黃芪15g,浮腫明顯加白術12g、茯苓皮30g。后期用溫陽活血方。方藥附子、三棱、莪術、黃柏、當歸、連翹、丹參各10g,生黃芪、桂枝各15g,牛膝12g。以上均每日1劑。
2.用雷公藤治療
雷公藤糖漿(每毫升含生藥1g),成人10ml,一日3次,兒童酌減(注:本組中有其他型皮膚血管炎混雜,故療效僅供參考。雷公藤毒性太大,一般不宜應用該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