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血管炎檢查
一、檢查
1.血液檢查
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常增多,白細胞可增高,血沉多增快,可有高球蛋白血癥及ADP和前列素增高,一般無貧血,血小板計數正常,出、凝血時間正常。有IgG-IgM的冷球蛋白血癥,實驗室檢查可見高γ血癥和低補體血癥,RF和HBsAg可呈陽性。
2.尿液檢查
可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重者可出現腎病綜合征范圍蛋白尿,腎功能減退時可有尿素氮和肌酐增高。
3.糞常規檢查
部分病人可見寄生蟲卵及紅細胞,潛血試驗可陽性。
4.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嗜酸性粒細胞可偏高。
5.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
6.組織病理學檢查
病理學檢查可見彌漫性小血管周圍炎,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周圍聚集。免疫熒光檢查顯示有IgA和C3在真皮層血管壁沉著。
(1)皮膚改變: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急性纖維素樣壞死,始于血管內膜或內皮下基質,然后波及整個血管壁,伴顯著多形細胞反應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血管病損處病變進展處于同一時期,不像結節性多動脈炎時各期均有。
檢查可見皮膚組織真皮乳頭下到網狀層有細動脈炎、靜脈炎和毛細血管炎。血管擴張,內皮細胞水腫、滲出,管腔狹窄,有血栓形成,血管壁有纖維蛋白樣變性或壞死。發病早期血管周圍有嗜中性白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可見白細胞破碎及核塵和紅細胞外滲等,而發病晚期,則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
(2)腎臟改變:
除皮膚外,腎臟系該病最易受累的部位。肉眼所見腎臟大小正?;蛟龃?,表面有出血點。光鏡可見較小的葉間動脈、小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有纖維素樣壞死,以腎小球病損最顯著,小球周圍偶有肉芽腫病變。毛細血管內細胞增生,并可見節段或環形上皮樣新月體和彌漫壞死性腎小球腎炎。該病腎臟病理類型較多,為無或少免疫復合物性新月體腎炎。腎間質圓形細胞浸潤和出血。部分小管萎縮。免疫熒光示系膜區和毛細血管壁有少許IgG、IgM以及補體沉積或無任何免疫球蛋白成分,但在腎小囊、腎小球壞死血管區有較多的纖維蛋白原沉淀。電鏡未見明顯特征性改變,亦無較多的電子致密物。
本病腎臟受累的特征性病變是壞死性腎小球炎或局灶壞死性腎小球炎。惡化病例可見彌漫壞死性腎小球腎炎。
7.X線檢查
肺受累時,胸片上可顯示局灶性或彌漫性肺浸潤,或呈小結節狀,偶有胸腔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