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病人,收縮壓輕、中度增高者往往可無癥狀,而在健康檢查時發現。重度高血壓病人亦可出現頭昏、眩暈、心慌、乏力等癥狀,嚴重者亦可出現心力衰竭。
1.血壓的變化 一般認為老年人正常血壓者24h動態血壓均值波動規律同中青年正常血壓者一樣,血壓值的高峰時間是6am~10pm,低峰時間是10pm~6am,表明老年正常血壓者晝夜波動情況符合生理節奏性活動,而老年高血壓者則不同。張麟等應用無創性全自動24h動態血壓監測技術,觀察70例老年人的血壓結果顯示,正常血壓組和輕、中型高血壓組晝夜血壓波動規律明顯不同,前者呈日間上升,夜間下降趨勢,后者呈雙峰雙谷狀;波動范圍亦不同,前者收縮壓波動范圍<6.7kPa(50mmHg),舒張壓<5.5kPa(40mmHg),后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均大于正常組的波動范圍。臨床實驗中還可見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峰谷表現與正常完全相反,出現晨間高血壓現象。值得注意的是血壓的高低還受季節的影響。金池郁夫采用攜帶式24h動態血壓儀觀察原發性高血壓病病人的血壓季節性變化,測量結果:老年組的全天、日間的平均血壓冬季高于夏季,秋春季居中;壯年組則春季高于冬、夏季,這與老年組不同,平均血壓的季節性變化在壯年組以舒張壓為主,老年組以收縮壓為主,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即使在降壓治療中冬季的收縮壓仍有增高。上述事實提示對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治療不能忽視夜間或晨間血壓的變化和季節對高血壓的影響。
2.心臟的變化 老年收縮期高血壓增加左心室后負荷與心臟作功,加以膠原纖維增多和淀粉樣變,使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損比較明顯,易誘發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病人可出現活動后心慌、氣短、易倦,嚴重者有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心臟濁音界增大,心音強有力,主動脈瓣區第2心音亢進,有時可聞及奔馬律和兩肺底部濕啰音等左心衰竭癥狀和體征。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病人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和特征所知不多。Kostis JB等曾研究4674例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病人,年齡≥60歲,收縮壓21.3~29.2kPa(160~219mmHg),記錄12導聯心電圖(基礎值)室性異位搏動(VPB)為5.6%,2min的Ⅱ導聯心電圖室性異位搏動為8.2%。在Ⅱ導聯2min的心電圖記錄中,1.3%病人有6~10次VPB。0.7%有10次以上VPB。VPB發生率與年齡有關,年齡≥80歲者較<70歲者為高,發作次數也較多。男性比女性易發生VPB,平均次數也高于女性。另外,心電圖呈Q/QS波形或左心室肥厚的病人VPB的發生率和次數均較高。血鉀<3.5mmol/L的病人有較高的VPB發生率。結果提示,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病人可有VPB發生,尤其在男性的伴有冠心病病人。心電圖的Q/QS波形及左心室肥厚與VPB發生之間有關,表明在這些病人的VPB發生,可能是冠心病與左心室肥厚起一定作用。
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診斷,首先為收縮期高血壓的確立,其次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收縮期高血壓。
老年人血壓測定應注意事項:
1.應測3次不同天的血壓:因老年人的血壓波動度大,尤其是收縮壓,如僅靠1次測量的結果,不可能反映真實的情況,應在3個不同天,選擇相似環境,同一時間進行測量。最好由同一醫師進行檢查。
2.體位對血壓的影響:老年人的血壓隨體位改變可有相當大的變化。直立時血壓常降低,當坐位收縮壓>21.3kPa(160mmHg)時,立位血壓可下降2.7kPa(20mmHg)的發生率高達30%,故應同時測量病人坐位和立位時的血壓。治療的決定應以幾次坐位血壓的平均值為準。
3.應排除“假性高血壓”:由于老年人肱動脈有嚴重硬化時,水銀柱式血壓計的袖帶氣囊難以壓迫阻斷血流,因而所測得的血壓讀數偏高,有報道在老年人直接法與間接法所測血壓讀數相差可達4kPa(30mmHg)以上。如發現病人有較高的收縮壓,但無靶器官受累的任何跡象,則應注意排除“假性高血壓”。此時可將袖帶充氣使壓力高達病人收縮壓以上2.7kPa(20mmHg)處,如該時仍能明顯觸及僵硬的橈動脈,表示有假性高血壓的可能,即Osler試驗陽性。應進一步作動脈內直接法測量血壓。
根據上述要求測得血壓收縮壓>21.3kPa(160mmHg),舒張壓<12.0kPa(90mmHg)或12.6kPa(95mmHg),可確立為收縮期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