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細胞白血病癥狀診斷
一.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1.貧血
如蒼白,無力,心悸,氣短等,老年病人貧血更為多見。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至數年先出現難治性貧血(refractory anemiaRA),以后再逐漸發(fā)展成AML(但絕少發(fā)展為ALL)。發(fā)生貧血的原因有:由于正常造血干細胞因白血病克隆增殖而受抑,紅系祖細胞對紅細胞 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反應性降低,骨髓微環(huán)境破壞使紅細胞生成減少;出現無效紅細胞生成;合并明顯(少見)或隱性溶血,紅細 胞壽命縮短;合并急、慢性失血,或脾功能亢進等。
2.發(fā)熱和感染
發(fā)熱是初診尤其是化療骨髓抑制期患者的常見癥狀,其原因主要是感染,感染可發(fā)生在體表、體內任何部位。中性粒細胞減少(當<1.0*109/L時感染機會明顯增多)伴功能缺陷,化療和皮質激素的應用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皮膚、黏膜(口腔、胃腸道等)出血、潰瘍導致屏障破壞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
3.出血
約60%的初診AML有不同程度出血,皮膚黏膜(鼻、口腔及牙齦)出血最常見,眼底、球結膜出血較易見,女性可有月經增多,血尿較少見,但鏡下血尿不易被 發(fā)現,嚴重的胃腸、呼吸道和顱內出血雖不多見卻常是致死的原因。急性白血病出血的機制較復雜:骨髓衰竭導致血小板減少是最重要的原因。通常血小板<20*109/L時多伴高危出血傾向,若合并全身感染或嚴重貧血時更可加重出血;化療、細菌內毒素和白血病細胞浸潤損傷血管內皮以及凝血障礙都是引起出血的因素。
AML-M3亞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出血比ALL和AML其他亞型更嚴重而多見,其明顯出血往往與血小板減少的程度不相適應這是因為白血病細胞破壞(尤在化療開始后),大量促凝物質和組織因子釋放可使50%~75%的M3病例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伴原發(fā)纖維蛋白溶解(fibrinolysis),偶爾DIC也出現于AML其他亞型如M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4.白血病浸潤表現
AML髓外浸潤可發(fā)生在本病各亞型,但以M5和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為較頻見。
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1.慢性期
常見的癥狀包括:貧血脾區(qū)不適出血及乏力體重減輕和低熱等代謝增高的表現。20%~40%的患者無癥狀,因常規(guī)體檢發(fā)現白細胞數血小板數增高或脾臟腫大而診斷。少數病人有痛風性小關節(jié)疼痛此外,還有視力障礙、神經系統(tǒng)病變以及陰莖異常勃起等。慢性期患者不易感染發(fā)熱少見。
2.急變期
慢性期經過數月或數年之后,惡性造血干細胞極度增生,骨髓原粒 早幼粒細胞≥20%,可伴由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過多引起的骨髓纖維化改變。每個病人何時急變尚不能預測一旦發(fā)生急變病情迅速惡化,治療非常困難,存活期很少超過6~12個月。
3.加速期
介于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間,此期臨床開始出現低熱、脾大等現象貧血逐漸加重,白細胞持續(xù)上升幼稚細胞開始增多,原粒 早幼粒≥10%對原來有效的藥物出現耐藥。在數周或數月內即可演變成典型的急性期染色體在此期已有變化如急性期故染色體的改變早于血液學和臨床的轉變,可作為疾病進展及預后判斷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