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紅斑狼瘡性鞏膜炎癥狀診斷
一、癥狀:
1.眼部表現:
眼部表現的出現對SLE的判斷非常重要,眼部病變不但可為SLE的首發表現,也是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的判斷指標。與其他的結締組織病對眼部的侵犯不同,SLE幾乎可影響眼的任何部分。任何出現視網膜血管炎或鞏膜炎的患者都必須認真檢查是否有SLE。
1)鞏膜炎:
據報道SLE患者鞏膜炎的發病率為1%。鞏膜炎的發生是SLE全身活動期較準確的體征。當全身病情惡化時,鞏膜炎加劇并呈復發性。鞏膜炎還可以是SLE的首發表現。SLE性鞏膜炎常表現為彌漫性或結節性前鞏膜炎,特別是發生全身血管炎時,也可發生壞死性前鞏膜炎。盡管后鞏膜炎少見,但也是SLE的眼部臨床表現之一。任何鞏膜炎都是SLE全身損害的一部分,隨著SLE全身疾病得到控制,鞏膜炎也將隨之緩解。
2) 鞏膜外層炎:
SLE發生鞏膜外層炎很少見。Watson和Hayrhh觀察的159例鞏膜外層炎無一例SLE。但鞏膜外層炎可是SLE的首發癥狀。
3)其他眼部病變:
除了鞏膜炎和鞏膜外層炎外,SLE患者眼前節受累還可出現角膜炎、結膜炎和前葡萄膜炎。結膜炎可影響瞼、球和穹隆結膜,引起上皮下纖維增生,從而導致結膜退縮。最多見的角膜病變是淺表點狀角膜炎,也可發生角膜基質浸潤、邊緣性角膜潰瘍和血管翳。角結膜干燥癥(Sj?gren綜合征)可伴隨SLE出現,但很少見。雖然很少發生前葡萄膜炎,但前葡萄膜炎可繼發青光眼,病情不重,而且對適當的治療有效。眼后節病變比眼前節病變更多且嚴重。本病約5%的病例有眼底改變,眼底改變無特征性,不能作為診斷的重要依據,但其出現或消失常作為評估全身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的良好指標。最常見的眼后節病變是眼底棉絮狀滲出物、視網膜出血和視網膜或視盤水腫,視網膜靜脈迂曲擴張。棉絮狀斑多位于后極部及其附近,1至數個,大小1/4~1PD,此種棉絮狀斑是視網膜毛細血管的前動脈血管炎閉塞,而使毛細血管床缺血所致。視網膜出血常位于視盤附近或黃斑部;多數為神經纖維層散在的火焰狀小出血斑,亦有較大或深層出血。視網膜或視盤水腫程度一般并不嚴重。上述某些表現與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相似,也可以是SLE的獨立體征。許多學者強調,視網膜病變與疾病的全身發作有一定關系。Rothfield發現視網膜硬性滲出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和器質性腦病)活動期相關聯。Regan和Foster卻認為SLE病情無惡化時也會出現視網膜血管炎。無論哪一種情況,如果SLE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應及時進行全身系統檢查,若發現活動性病變,應立即治療,控制全身疾病和眼部的異常。SLE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可產生核性眼肌麻痹、眼球震顫、第Ⅱ、Ⅲ、Ⅴ和Ⅶ對腦神經麻痹,同側偏盲和視盤水腫。
2.非眼部表現:
SLE在疾病的發生或發展中有著高度的多樣性,病人的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大多數患者在診斷初期有乏力、厭食、體重減輕、發熱及全身不適等。在疾病的過程中,上述癥狀的1項或2項復發,常提示疾病活動。乏力是一項很難評估的癥狀,但常提示疾病復發即將來臨。
SLE眼外組織和器官受累特點如下:
1)肌肉、關節病變:
95%以上的病例可累及關節。關節腫痛為首發癥狀,具有短暫性的特征,對某一特定的關節痛可持續幾分鐘至數天。隨著病情的遷延和惡化,疼痛持久,則出現關節炎。關節炎常呈對稱性,受累的關節多為手近端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雖然SLE很少出現侵蝕性關節炎,但10%~15%的患者出現類似于RA的關節畸形。活動期患者約50%有肌痛、肌無力和肌肉壓痛。5%~7%的患者有類風濕結節。
2)皮膚病變:
80%的SLE患者有皮膚損害,20%的患者為首發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病變在皮膚暴露部位,出現對稱性皮疹,典型的在兩面頰和鼻梁部出現蝶形紅斑。這種皮損為不規則的水腫性紅斑,表面光滑,邊緣清楚或模糊,呈持續性或間歇性。在紫外線照射下、酒精攝入或精神緊張時加重。另外也可出現斑丘疹、脫發、甲周紅斑和萎縮蒼白性病變、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大泡性皮損、指甲變形和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和脫發在25%~40%的活動期患者中多見。
3)血管病變:
SLE是僅次于RA的最常見的出現血管炎的結締組織疾病,包括皮膚、黏膜血管損害、壞疽、深部靜脈血栓形成。20%的患者發生雷諾現象,和其他的臨床表現同時發生,隨病情的好轉則減輕或消失。周圍和中樞神經動脈損害和中小動脈炎可導致器官梗死,如腦栓塞和出血、心肌梗死、彌漫性增生性狼瘡性腎炎、腸穿孔等。少數患者出現類似于結節性多動脈炎的全身性動脈炎。
4)心臟病變:
SLE最常見的心臟表現是心包炎,但無嚴重后果。可出現心肌受累,冠狀動脈炎性的心肌梗死引起的死亡甚至發生在20歲的女性。非典型的疣狀贅生物性心內膜炎又稱Libman-Sacks心內膜炎,1924年最早由Libman和Sacks描述的是在三尖瓣觀察到贅生物,但近年來發現多見于二尖瓣。某些患者在Libman-Sacks心內膜炎的基礎上繼發感染,可引起亞急性細菌性心膜炎。心電圖檢查可發現ST-T變化,但極少發生肺動脈高壓和心力衰竭。
5)腎臟病變:
嚴格地說幾乎所有SLE均累及腎臟。多數情況下,由于腎臟損害的程度輕微而無臨床表現。而另一些病人雖然已有腎損害,但無腎功能異常。僅有40%~50%的患者腎損害的同時有腎功能異常(蛋白尿或血尿、腎病綜合征或腎衰竭)。狼瘡性腎炎臨床病理分型可分為:
①局部增生性狼瘡腎炎(輕度);
②彌漫增生性狼瘡性腎炎(重度);
③膜性狼瘡腎炎(中度);
④腎小球膜狼瘡性腎炎(輕微)。狼瘡性腎炎和高血壓并存可導致致命性后果。未經治療的高血壓加重了腎損害。腎損害的程度和范圍和SLE病變的嚴重程度有關聯。晚期腎病變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6)神經系統病變:
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是SLE患者死亡的第2個原因。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是精神癥狀(器質性腦綜合征),癲癇是第2類常見的神經受損表現。其他少見的有偏癱、失語、舞蹈病、周期性頭痛和小腦癥狀,可在SLE惡化時伴隨其他病變出現。在SLE活動期和血管炎時常有腦神經病變(視神經、滑車神經和外展神經病變多見,較少見的有三叉神經和面神經病變)和周圍神經炎。
7)肺部病變:
50%~70%的SLE患者出現胸膜和肺部病變,表現為滲出性或干性胸膜炎、急性肺炎和彌漫間質性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的滲出液每100ml中的蛋白含量超過3g,葡萄糖含量超過55mg,偶爾有狼瘡細胞。胸痛少見。SLE急性肺炎常為感染所致。伴有呼吸困難,不太常見的有咳嗽或咯血。
8)其他病變:
SLE患者可出現胃腸道癥狀,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腹痛,具有或不具有反跳痛的彌漫性腹痛可能提示腹膜炎和腸系膜動脈炎。急性胰腺炎可來自于急性SLE或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急性SLE通常有不太嚴重的肝大,肝轉氨酶升高,用藥治療后很快轉為正常。SLE患者50%有淋巴結病變,20%有輕、中度脾大伴隨多克隆免疫活性增高,這足以說明淋巴增生的紊亂。活動期SLE幾乎總有血液系統異常。大多因為紅細胞破壞引起的正細胞性貧血。10%以下患者可發生顯著性溶血。很多病人有輕度的血小板減少,少數患者可有腮腺腫大。
任何一個有關節痛、多系統受累的患者均應懷疑是否有SLE。目前國際上應用較多的是美國風濕病協會1982年提出的診斷標準。符合4項或4項以上者可診斷SLE。但就個體而言,符合標準者也不一定即是SLE。反之,不符合標準者,也不一定即可排除SLE。一些早期、輕型、不典型的SLE更是如此。在驗證美國上述標準基礎上,我國風濕病協會推薦的標準是13項中符合4項即可確診。其特異性為93.6%,敏感性為97.3%。13項標準為:
①蝶形紅斑或盤形紅斑;
②光過敏;
③口腔潰瘍;
④非畸形關節炎或關節痛;
⑤漿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⑥腎炎(蛋白尿、管形尿或血尿);
⑦神經系統損傷(抽搐和精神癥狀);
⑧血象異常(WBC<4000/mm3)或血小板<8萬/mm3(或溶血性貧血);
⑨狼瘡細胞或dsDNA抗體陽性;
⑩抗Sm抗體陽性;ANA陽性;狼瘡帶試驗陽性;C3補體低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