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很多患者缺乏典型的表現,僅憑臨床表現極易被漏診。譬如,Bahemaka在2000人群中,通過嚴密的檢查確診老年甲減46例。在這46例中,如果只靠臨床表現診斷者僅占13%,毫無甲減癥狀者占28%,以精神神經癥狀表現者占22%。Sawin報道,在2139人中有95例確診老年甲減,其中如果根據通常慣例的門診檢查,僅有1例擬診為老年減甲減,經再次深入追問病史后有24%具有甲減癥狀,可見老年甲減早期臨床表現的非特異性和詢問病史的難度。
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程度,從以下4個階段進行闡述,這幾個階段也可以理解為該病的連續發展過程。
1.亞臨床型階段
即初發隱匿階段,可毫無臨床表現,本階段最主要的診斷依據是TSH輕度增高。
2.臨床型甲減階段
臨床表現的輕重程度和顯與隱,取決于起病的緩與急,激素缺乏的速度及程度,且與個體對甲狀腺激素減少的反應差異性有一定關系。因此嚴重的甲狀腺激素缺乏有時臨床癥狀也可很輕微,所以臨床型甲減的診斷依據應具備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和血清TSH增高、T4降低。臨床型甲減又可分為輕型和重型。前者癥狀輕微或不典型,僅表現乏力、嗜睡、食欲減退、周身發脹感等非特異性癥狀;而后者則呈黏液水腫樣的輕型表現。
3.黏液性水腫階段
其表現形式與病因密切相關,原發性甲減多起病隱匿,病程發展緩慢,可長達10余年之久方始出現明顯黏液水腫的癥狀。而繼發性甲減需依病因而定。比如甲亢服甲狀腺藥過量者,起因明確,癥狀較輕,治療糾正后多很快恢復。因手術或131I治療而起病者,起病并非十分隱匿,早期癥狀自第4周開始,典型癥狀常見于第8周之后。
(1)一般表現:
黏液性水腫最早期的癥狀是倦怠、畏寒、言語行動遲緩、少汗、精神萎靡、胃口欠佳、體重增加、身體脹腫感、便秘等。繼之則出現全身各系統的“黏液水腫樣”典型表現:面部表現“淡漠”、“呆板”甚至“白癡”。面頰及眼瞼虛腫,下眼呈袋狀下垂,面色蒼白略顯蠟黃(血中胡蘿卜素增多所致)。鼻、唇增厚,舌大而發音不清、低啞,頭發稀疏、干燥易脫落,睫、眉毛脫落。皮膚粗糙干而厚,非可凹陷性黏液水腫,體重增加。黏液性水腫可累及多種臟器及系統。
(2)精神神經系統表現:
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反應遲鈍,嗜睡,精神抑郁,有時多慮而有神經質表現,嚴重者發展為猜疑型精神分裂癥。重癥者伴癡呆、幻想、木僵、昏睡或驚厥。黏蛋白沉積致小腦功能障礙時,出現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
(3)肌肉與關節表現:
肌軟弱乏力,也可有暫時性肌強直、痙攣、疼痛等,偶見重癥肌無力。嚼肌、胸鎖乳突肌、股四頭肌及手部肌肉可出現進行性肌萎縮。少數病例有肌肥大,四肢遠端發生假性肌肥大。叩擊肌肉時可引起局部腫脹(“肌腫”或“小丘”現象)。肌肉收縮后弛緩延遲,握拳后松開緩慢。腱反射的收縮期正常或延長,但弛緩期呈特征性延長,常超過350ms(正常240~320ms),其中跟腱反射的半弛緩時間延長更為明顯,對本病有重要診斷價值。黏液性水腫患者可伴有關節病變,偶有關節腔積液。腕管中黏蛋白在神經外堆積而發生腕管綜合征,手指麻痛,感覺異常。
(4)心血管系統表現:
心輸出量減少,心動過緩,常為竇性。心濁音界擴大、心音低鈍,超聲檢查可發現心包積液,一般為高比重漿液性滲出物。同時可有胸腔或腹腔積液。久病者由于血膽固醇增高,易并發冠心病,但由于低代謝率,心肌耗氧量減少,心絞痛與心力衰竭者少見。甲減心臟病的診斷依據是甲減伴下列1項異常:①心臟大;②心律失常;③心力衰竭;④心電圖廣泛ST-T改變或1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且在甲減治療后減輕或恢復。消化系統表現。胃腸蠕動慢,胃排空障礙,胃黏膜萎縮,胃酸缺乏,半數患者抗壁細胞抗體陽性。常有厭食、腹脹、便秘,嚴重者可出現麻痹性腸梗阻或黏液水腫性巨結腸。由于胃酸缺乏或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缺鐵性貧血或惡性貧血。⑤內分泌系統表現。性欲減退,男性出現陽痿,女性常有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及不育癥。約1/3患者可有溢乳,甚至蝶鞍增大,影響視力。原發性甲減伴自身免疫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和Ⅰ型糖尿病,稱為Schmidt綜合征。⑥黏液性水腫昏迷,見于病情嚴重者。誘因為嚴重軀體疾病,中斷TH替代治療、寒冷、感染、手術和使用麻醉、鎮靜藥等。臨床表現為嗜睡,低溫(<35℃),呼吸徐緩,心動過緩,血壓下降,低血糖、低血鈉、四肢肌肉松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昏迷、休克,心、腎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
二、診斷
除臨床表現外,主要依靠檢測TT4、FT4、TT3、FT3、TSH以及TRH興奮試驗等確立診斷。在確診甲減基礎上,進一步按上述檢查鑒定病變部位,并盡可能作出病因診斷。
溢乳伴蝶鞍增大、高催乳素血癥者,應除外垂體瘤,尤其是催乳素瘤的可能。原發性甲減在治療后血催乳素恢復正常,而垂體瘤者無效。